史欣德教授谈:方有五味,问味选方
今晚8点,史欣德教授将在群里开课,结合大量临床案例讲“以味选方”。我们先对“以味选方”做个简单的了解。(进群方式看文末)以味选方,即从患者对味的好恶来选方。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古人通过大量的人体观察发现了五味与脏腑存在对应关系,即酸味对应肝,苦味对应心,甘味对应脾,辛味对应肺,咸味对应肾。提示某一脏对某一味有特殊的喜好,而某一味对某一脏具有长养作用。
酸先入肝
史欣德教授父亲70多岁时,平曰特别惧酸味,某日,腹泻病前食酸味浓郁之橘病后觉酸味全无。病愈后再尝同一批橘子又觉太酸无法下咽。提示当人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味觉也随之改变。家父为脾虚之体,酸味入肝,肝旺则脾更虚,故平时对酸味极其反感。而当腹泻需要固摄时,人体会产生本能的反应,因酸能收涩故不再厌酸。
五味各有所利
中医治疗用药目前仍离不开“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其中“五味”理论占比很重。药物因“味”不同而作用不同实际是因药物成分不同故“味”不同。
关于五味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散、收、缓、坚、软这五个字,分別高度概括了五味的作用特征。古代中医正因发现了五味的这一作用规律并充分利用这一规律来纠正人体的各种病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味各有所害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指出五味与气、血、骨、肉、筋的关系。五味虽能养五脏、五体,但在病态情况下过多的用某味至脏气偏颇往往有害。
临床上遇患者对药味反感,不能接受,通常提示方药气味不相合。若过用久用,不但无效,还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故临证关注患者对药味的感觉很重要,可帮助我们及时修正治疗方案。
“
方有五味,
问味选方
”
因药有五味,故由药物组来成的经方也有五味之不同。例如:甘味的方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等因其含有大量甜味的甘草、饴糖;苦味的方如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香连丸等,因其由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味药组成;酸味的方如诃黎勒汤、保和丸、六味地黄丸等因其含酸味的诃子、山楂、山茱萸;辛味的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干姜苓术汤等,因其即含辛辣味的干姜、细辛;咸味的方如海藻玉壶汤、大定作风珠、小定风珠、大补阴丸等,因其含咸味的海藻、昆布、龟甲、猪脊髓等。
可根据患者对味的好恶来选方,通过调整方中某味药的药量,来改变方的味,如糖尿病食欲亢进、心悸、喜苦者,可加大黄连的用量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病情,达到量变味变、味变效变的效果。
进群扫下图二维码
-E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