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派腹诊》必须了解的几件事
王宁元 博士
l 王宁元,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医师
l 日本岐阜大学医学博士。
l 先后就读于河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日本岐阜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
l 师从杜雨茂教授、藤原久义教授、陈可冀院士。
l 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临床与研究工作
l 近年来致力于日本现代汉方医学名著翻译以及伤寒派腹诊临床应用与推广。
著作
出版物有《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研究》、《汉方诊疗三十年》、《伤寒论辨脉平脉法讲义》、《汉方临床诊疗学》(待出版)、《汉方腹诊讲座》(王宁元汉方与腹诊译介公众号连载)等。
愿景
我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伤寒派腹诊的专家和专门论著这一栏,有中国人的名字。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名字,都是一件好事,但是没有中国学者名字的话,这不是一件好事。 ————王宁元博士
您关心的问题?
1. 什么是腹诊?
腹诊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
2. 为什么学习腹诊?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为中医四诊之一,目前临床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在《伤寒论》中,出现了许多如果不做腹诊便不可能理解的证候名。
3. 零腹诊基础能学会吗?
零腹诊基础通过短期集中式培训,能够获得腹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全面的实操方法。理论知识的阐述会结合临床案例,实操部分主要采取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为零腹诊基础提供了快捷简单的学习方式。
4. 本次课程的特别价值在哪里?
腹诊是又一种辨证方法,即腹诊法,直接指导临证施治。腹诊之应用与临证,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病情、病位,推测预后,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腹诊的方证对应。
5. 腹诊的临床意义?
腹诊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 “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及其非绝对性!
6. 腹诊案例分享2个
案例1:诉精力减退的五十二岁男性
患者为一血色不佳、高个子、有些偏瘦的男性。诉近来感觉极其疲惫,精力减退,几乎无性欲。腹诊,全腹部紧张,缺乏弹力。其下腹,好像越往下部越被削薄的感觉,失去厚度感。因为有这些症状,我投予了肾气丸治疗。但服药近一个月,却无任何效果。再次仔细腹诊时,触摸到脐旁皮下有一个约二厘米长的如铅笔芯样的硬物。这样的腹证,有时可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见到。
于是,改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从服药第十天左右开始,精力迅速好转,不再有疲劳感。治疗二个月后,血色好转,体重也增加了。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
案例2:五十肩
男性,患右肩疼痛,一年来膏丹丸散、按摩针灸、刺血拔罐无效,劳动力几乎丧失,右手猛然用力时突然酸麻,痛得冷汗直冒。右肩不能抬手,不能负重,夜间痛得不能安睡。
诊查发现右臂肌肉痿缩,对疼痛异常敏感。并伴有头重、口苦、纳呆、尿黄、便秘、脉涩、舌暗红苔黄黏等痰瘀湿热凝滞证候。翻阅历次诊疗记录,从诊断到方药均合中医理法,然而医治无效,大家都认为是疑难病症。
怎样抓主症?
患者平卧,通过腹诊发现两个很典型的腹证:一、心下压痛;二、左小腹急结、压痛,重压之下疼痛向左腹股沟发散,这是小陷胸汤证合桃仁承气汤证。这两个汤方的功效,一为清痰热,一为祛瘀血,也符合理法辨证。于是就投此二方的合剂。
三剂后,病人满面笑容来复诊,说服药后排出很多瘀浊秽臭的大便,一身轻松,手举高了许多,虽然手臂还痛,活动也还不利,但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复诊时,腹证也相应地好转。原方药物分量减半,再服五剂。五天后,腹证消失,其它诸证也明显减轻。接下去的诊治就变得容易,以针灸、中药治疗一个月而痊愈。
肩周炎诊治,小陷胸汤证合桃仁承气汤证的腹证是诊治的关键,如果丢弃了这一个环节,整个诊治系统的链条就断了。
------娄绍昆《中医人生腹诊窥知疾浅深》
7. 各大医家对腹诊的看法?
黄煌:【很多方证是藏在肚子里的,用经方,腹诊不可缺】
娄绍坤娄老:【对我来讲,腹诊腹证已经融入我的诊治,每一个病例我都要进行腹部的诊察,腹证明确的病人,治愈的几率都比较高。------娄绍昆《中医人生腹诊窥知疾浅深》】
8. 学员经过培训后的感受:
零基础学员陈国峰学习腹诊后感述:
“我个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消化掉培训班腹诊资料,不能停留在模仿,而是要全面理解和掌握腹诊的方证对应,如何抓主证,辩兼证。多临床实战几个月,在考虑延伸。我听了第一天的课,就感觉到了腹诊,已经具备了八纲内容。好好临床多看多摸多辩。对俺凭脉舌辩证之外,又是一个重要的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重要补充。“
培训班结束后,群内学员们讨论案例。
9. 培训前需要做的哪些预习?
(1)看腹诊图,画腹诊图(查看公众号“伤寒派腹诊基本方法简介和实际示范“)
(2)腹诊过程的注意事项(查看公众号“伤寒派腹诊基本方法简介和实际示范“)
(3)腹诊的方法(查看公众号“伤寒派腹诊基本方法简介和实际示范“)
(4)阅读《汉方诊疗三十年》、《金匮要略研究》等王宁元老师的著作。
【相关阅读】
朝向事情本身 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断现象学原理初探(全文)
大塚敬节论腹诊
柴胡类方腹诊腹证的临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