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疗与烤红薯一样都是买卖,那么谁又比谁更有尊严?
转自公众号:随想茶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zU5MjUzNg==&mid=2247485097&idx=1&sn=58e56cbab52176c4df3dc3f728260c10
前几天看一发热的小孩。我问家属吃了什么退热药。对方拿出一瓶据说是进口的退热药给我看,说我们医院的退热药效果不好。我一看那不就是布洛芬糖浆嘛。对方说是网购的,要152元一瓶。我们医院的布洛芬糖浆才五块多一瓶。你说这叫什么心态?大家不是一直都抱怨药太贵吗?所以进口两个字在中国还是好用。
有一天半夜,来了个腹痛的小孩。我一看这不是下午才看过的嘛,阑尾炎的病人。当时让他去手术,结果家长说要先吃药等第二天考完试了再说。怎么劝都不听,还说医生为了赚钱都是夸张了说。我瞬间闭嘴了,不想再多说一个字。到底是谁的小孩呢?这听起来很不符合逻辑对吧?但这种事情在急诊儿科并不罕见。所以说相信谁很重要,与要不要考试无关,与钱也只是可能有关。
进口退热药的问题也是同样道理,相信谁很重要,与价格无关。
大家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只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东西,只听见自己愿意听见的东西。但凡能够跳出这个框框的,那都是智者,太少。
有一天急诊诊室里刚好不忙,来了一位其他科的病人要求开检查单,这说起来本来不算大事。但我多问了一句,说怎么不找你自己的医生复诊呢?那位立马发飙了,说医生都是大爷啊,三天两头找不到人啊。我说门诊应该是可以预约的。那位更发飙了,说凭什么要按医生的时间复诊。这下我明白了,这个忙不能帮。我说,你这个情况不属于急诊诊疗范围,你也不是我诊疗的病人,你还是约你自己的医生复诊较好。那位狂怒,说要去投诉,说上次有个医生也是不肯开,后来投诉了还不是乖乖地开了。这下我就更明白了,原来有前科,差点踩着雷。这个忙看来还真是不能帮啊,于是不予回应。
这就是信任感的问题,所以专科门诊的医生也得注意了,长期预约你看病的老病号未必就真的信任你,没准就是个雷随时炸。也有人说了,不就是开个检查单嘛,举手之劳而已。是,确实是举手之劳,但谁知道举手之劳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医疗隐患呢?在我看来,没有信任作为前提,医患关系根本就不应该成立。
医患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的,否则谁也没法放心地把身家性命交对方手上。从医二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急诊科,为了病人而冒风险的事情自然也干了不少,但那都是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病人和家属的前提下的。否则何苦来哉?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实在马虎不得。
过去我有个病人告诉我,长大了以后他要去当医生。我开始听了还挺高兴的,告诉他说当医生挺好啊,就是有点辛苦。结果他回答我说,但是当医生可以赚很多钱啊。我不禁愕然,也有些寒心,什么时候开始医生的形象在小孩的眼里都成这样了?后来他长大了确实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医大,但我可以想象他将来会是怎样的一个医生。我不知道这对于社会以及对他自己到底是福还是祸。
这就是现状,医疗市场化的结果就是以人为本转变成了互惠互利,利益最大化成了终极目标。
一切的荒诞都将如同风一般掠过,掀起一阵涟漪,最终如同没有来过。
那个为你奋力抢救的医生被你捅死了,死的时候天上飘着雪花。你可曾想过你撬动了冰山的一角?
那个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医生正在你的强压下叩头谢罪,卑微得如同蝼蚁。你可知一种信念正在崩塌?
如果医疗与烤红薯一样都是买卖,那么谁又比谁更有尊严?
本期编辑:常春藤
医生有两样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我愿用我的医术和爱心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患儿。
欢迎扫码关注黄哥!每天从一篇有温度的科普文章开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