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秘传千年的清热名方,光听方名就觉得大有来头

秘传千年的清热名方,光听方名就觉得大有来头

导 读
中医的发展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黄帝内经》就认为保养生命应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中的“术数”一词,可谓包罗万象,既有易经方术,又有天文算法。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四个经典方子的命名就十分考究,按照东南西北的不同方位代表的神兽来命名方子。周易太极图记载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张仲景以此将自己创立的四个方子,按照各自治疗特性分别命名为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今天我就为大家来自己介绍一下“白虎汤”。

白虎,代表西方的神兽。西方在四季中对应秋季,五行属金,而金的清肃的特性。大自然的秋天在夏天的后面,夏天暑热蒸腾,天气炎热,到了秋天,秋风秋雨一到,便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伤寒杂病论》中的白虎汤正是一个强有力的清热方子。

白虎汤,组成简单仅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等四味中药。在煎煮时主要粳米煮熟,药也煎好了。服用时应当遵循中药用寒远寒的原则“温服”。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在《伤寒论》是用来治疗阳明热盛证。后世温病学家用于气分热盛证,吴鞠通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创制了诸多白虎汤的类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白虎汤所治疗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蒸热,脉洪大有力,因为特点明显常被称为“白虎汤四大证”。这个病症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到阳明经,或由于温热病邪有卫及气所导致的。显著特征是里热炽盛,壮热不恶寒;胃热伤及津液,出现烦躁口渴;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出现大量汗出;热盛于经脉,脉洪大有利。治疗起来必须用清热同时滋生津液。
石膏,性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病的治疗。在这个方子中作为君药,可以入肺胃气分,有清阳明气分大热,清热而不伤阴,并能止渴除烦。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的治疗。在这里和石膏相须配伍,增强石膏的清热生津作用,作为臣药,既能帮助石膏清肺胃的热邪,有滋阴润燥,救已经耗伤的津液,止渴除烦。

粳米,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等病证。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在这里这两味药物共同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防止石膏、知母配伍的大寒的药性伤及人体的脾胃,同时作为佐药。而甘草,调和各药药性为佐使药。
四味药物搭配,辛甘大寒的药物与苦寒滋润的药物配伍,清热却不伤及津液。寒凉的药物中,加入甘温的药物,可以和中气,固护胃气,使得寒不伤中,且有益胃生津的功效。白虎汤最主要的药物是石膏,而石膏有个别名也叫“白虎”,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证过,是白虎汤使得石膏有了白虎这样的别名,还是石膏的别名白虎,影响了白虎汤的命名。

作者:柳池 编辑:刘航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欲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资讯,请关注微信号jinlanzhongyi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相关阅读:
揭开《伤寒论》的不传只秘,冠以“青龙”之名的经典名方就是为何?

一味中药就可以同时补肝益肾,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它看起来普通,没想到竟是治疗风温的百年名方!
治疗失眠的三剑客,让你拥有好睡眠!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