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名医张锡纯“窃”医圣张仲景治虚劳之法,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名医张锡纯“窃”医圣张仲景治虚劳之法,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记得有一句话从笔者记事起,它就挂在了读书人的嘴边,它是这么说的,读书人说偷不对,应该说“窃”!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他叫张锡纯,也被誉为中医泰斗人物。张氏这样一位中医药界的泰斗人物,笔者在研究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当中发现,张氏罕见般的用了“窃”这个词,说得通俗点,他说他偷了!他偷了啥呢?在传统医学史这条长流当中,有这么一位更加牛气的人物,他叫张仲景,誉有医圣之称,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距离我们现今怎么说也有千年的时间了吧,作为《伤寒杂病论》的原创作者,是后世医林当中所仰慕般的存在。因此,近现代的张锡纯,就算是晚生人物吧。怎么说大家都是很牛逼的!说起来,张锡纯窃的是谁的东西呢?就是医圣张仲景的!那么他为什么说自己“窃”了呢?他偷窃了什么东西?这是发生在“十全育真汤”当中的一个小插曲。十全育真汤,是张锡纯用于治疗虚劳而创建出来的方子,其治疗的具体症状原载为“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张氏原方为“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捣细)四钱、生牡蛎(捣细)四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原方一共十味中药。张氏把方子递出来,他的经验之谈还没有讲完,他继续道:“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有意思的是,张氏创制这个方子是有一定来源的,我们可以看到,十全育真汤方中,多数为补益的中药,而极为耐人寻味的就是三棱和莪术这两味中药了。很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两味中药的存在,让方子显得更加不一般了。张氏认为“诚以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气化即不能建云,痨瘵恒因之而成。是故痨瘵者肌肤甲错,血不华色,即日食珍馐,服参苓者,而分毫不能长肌肉、壮筋力,或转消瘦支离,日甚一日,诚以血瘀经络阻塞其气化也”。张氏讲述了痨瘵的成因,但是为什么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容易肌肤甲错,就是皮肤容易有出血点或者有瘀斑瘀点的意思,而在服用补药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有瘀血阻滞经络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张氏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活血逐瘀诸方,就在意在让瘀血去而病自愈的道理。张氏可是拍手赞同王清任的方法啊,他说王氏“立言不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继而,张氏因治疗痨瘵这个疾病,创拟十全育真汤,在众多补药当中加入了三棱、莪术以通活气血,张氏自言,他这是“窃师仲景治大黄䗪虫丸、百劳丸之意也”。为什么有继承仲景治疗血痹虚劳的思路方法呢?张氏认为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特立虚劳一门,以“血痹虚劳”四字标为提纲,益知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虚劳也。医药界的这种“窃”法可是非常受赞的事啊!不知大家可否想过,张氏在治疗痨瘵的一系列补药当中加入了破血之药,这会不会用力太猛了呢?张氏言,不算重,这算什么呢?你去看看仲景用得中药,那才叫猛!还没有“我”常用的这两个药好!为什么张氏会这么说呢?张氏这么说是有他的根据的,先来看,仲景用得破血之药,用的是大黄、干漆、水蛭,这些猛力都过于三棱、莪术吧?要说张氏认为这两味药也不错,要是张氏跟仲景在同一时期,说不定张氏还会跟仲景推荐他用这两位药呢!但仲景为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两味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仲景用的药,多出自《神农本草经》,但三棱、莪术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是没有的,张氏言,就是在南北朝以前,《名医别录》当中都没有记载这两味中药,所以,仲景那时并不知道这两味中药的存在。而为什么张氏认为这两味药很好,并且十分喜欢用呢?张氏言,自己于破血药中,独喜用三棱、莪术,这是因为它们既善于破血,又善于调气。在一众的补药当中,这两味药以为佐使,可以达到有瘀这可除瘀,而无瘀者,又可以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使得补药之力更大也!
就张氏的经验而言,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还大能开胃进食,这样的效果张氏屡试屡效。这里看起来,张氏似有继而胜之意吧?也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