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热邪气所致的干呕、口苦等症,可以用这个良方
医圣张仲景的黄连汤调理胃热所致的腹痛欲呕证常获良效,以三黄(黄连、黄芩、黄柏)中的黄芩命名的黄芩汤对热郁少阳之证疗效甚加。后至清代温病多发,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中收录一方,名为黄连黄芩汤。那么,这个良方,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的两方相加吗?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的黄连黄芩汤,由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等中药组成,见于中焦篇第十九条,与张仲景的黄连汤(黄连、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黄芩汤(黄芩、白芍、大枣、甘草)的药物组成相差甚远。那黄连黄芩汤是为何而设呢?究竟有什么妙用呢?
明清时期,温病肆掠,温热之邪常袭人体,还常与湿、燥、风等邪相兼,甚至成为邪毒之疫疠害人。温热之邪较甚,可直入阳明经犯胃与大肠,胃气受热所乱而不降反升则欲呕吐;热灼胃津则口干;胃属阳土,邪火盛可反侮肝胆之木,可见胆热而口苦。此外还可见大便黏软或秘结,小便短赤,心绪烦乱,耳疖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热郁胃胆夹湿的证候,要解决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因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如此方可“以绝后患”。所以吴鞠通认为当以苦寒微辛法,“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郁金、豆豉)蒸变化其浊”。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认为,“凡泻火清心之药,必用黄连”,此外黄连还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能清上泻中之火,故为君药。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能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与黄连一样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过黄芩作用部位更偏上焦肺,泻肺火以通腑气,助君药之力,故为臣药。而郁金辛苦性寒,能入肝、胆经,可便于发挥其行气解郁之功,还能凉血清心以除烦,对于湿温病浊邪蒙蔽淸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以及痰气壅阻等病证来说是以为常用药;淡豆豉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有宣散邪气及解热除烦的作用,二药均辛寒,可散可清,能使全方清热不壅滞,化浊而不助热,故为佐药。不过本方黄连、黄芩的量相较于芳香之物的剂量还是较大的,所以使用本方时一定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易中寒内生,不利病解。与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的适应证机有些相似,都有热郁少阳之苦,不过黄连黄芩汤的邪热较前方病位要更浅一些,大部分都还在阳明经,故而胆经热郁之症要少一些、津伤程度要轻一些。认准是温热之邪导致干呕口苦而渴,且其他症状不明显的,如大便不通未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等,就可以考虑使用黄连黄芩汤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