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体阳虚之人,感受寒邪该如何论治?看看《黄帝内经》就知道了
《黄帝内经》是我国目前现存之最早的一本中医著作,而在其中也对人体养生保健、生理藏象、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因此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而其中的病机十九条,现今也成为了医者们审查疾病、判断病机以及提出诊疗档案的依据。今天要讨论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便是其中之一条。
寒为六淫之一,寒性收引凝滞,收引是指感受寒邪后,使气机收敛,腠理闭阻,犯于肌表,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之表证。而入体内后,则可表现为肢体经脉痉挛疼痛,屈伸不利。而寒性凝滞,使气血经脉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引起肢体之疼痛。
这些便是寒邪所引起的疾病,那为什么说皆属于肾呢?五行藏象之对应,肾属水,且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肾本身便与寒和水密切相关。同时,根据五脏阴阳之划分,肾为阴中之阴。
除此之外,肾阳为自身阳气之根本,若肾阳充盛,自身机体官窍被濡养,无惧于寒邪。若本身肾阳亏虚,自然机体就容易被寒邪所犯,这便是为什么“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针对肾阳不足,寒邪侵袭这样的病因病机,我们可以使用真武汤这一名方来进行治疗。真武汤出自于医圣张仲景之手,原为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或是少阴病所设立,而究其病机,则为脾肾阳虚阳虚水泛之证。
真武汤原方用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和炮附子一枚。方中以附子为君药,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补益脾气,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两者共为君药。
生姜芍药为佐药,生姜辛温,可助附子温肾助阳,也可行散水气以加强白术茯苓之功;而白芍在该方中作用有四:一为利小便而除湿,二为缓急止痛,三为敛阴液而舒筋,四为防止附子过于温燥而伤阴。诸药配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真武汤药味精简却配伍严谨,因此也广为流传,受到了医家们的喜爱。现在在临床中,真武汤也作为阳虚或是脾肾阳虚之常用方和基础方,往往也能够收获明显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说阳虚寒盛就只能使用真武汤,更不是只要见到寒邪就要从肾论治。只是我们需要把握住主心骨,明白阳虚寒盛多责之于肾,这样在具体辨证论治时也能有更加清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