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它用四大神兽命名,被誉为“十大名方”,却暗藏4大方证治病玄机

它用四大神兽命名,被誉为“十大名方”,却暗藏4大方证治病玄机
古往今来,人们一受到寒邪的袭击,就容易引发咳喘,所以中医发明了很多治疗咳喘的方药。然而,咳喘不仅仅是外寒袭击所致,个中曲折,还真是一言难尽。但在古代治疗咳喘的方剂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方子不得不提,它就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用“四大神兽”之一命名且被誉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其实也不仅仅只是治疗咳喘,它的用处很多,只要掌握了它的方证密码,每于临床中便有奇妙之处。那么,小青龙汤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伤寒论》记载,全方由“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8味药组成。煎服方法是先用水1000毫升,先煎麻黄,等到水只有800毫升的时候,去掉飘在水上的泡沫,然后把其他药放进去,煮到药液只有300毫升的时候,去掉药渣,温服,每次100毫升,每日三次。小青龙汤虽然只有8味药,为什么会作用比较强大呢?这中间就显示出了经方的配伍奥秘了。我们一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什么?这个方子里有桂枝汤的影子,也有麻黄汤的影子,这个方子是由桂枝汤去掉大枣,用干姜换生姜,再加麻黄、半夏、细辛、五味子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麻黄汤去掉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组成的。全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除太阳表证;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饮,以化解内在寒饮。全方八味药合起来,就能表里双解,解表化饮以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的方证,最早见于《伤寒论》的第40条,也就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一条可以说是小青龙汤方证的总纲,所以正确理解这一条方证,对于正确运用小青龙汤大有帮助。从症状上来看,这个就是一个伤寒表未解,而心下有水气的一种病症,属于外寒里饮证,外面有寒邪,里面有水饮,所以只是单纯的发汗解表,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里面的水饮会四处流动,变生很多其他病症。比如,水饮激荡,就会干呕而咳喘;水饮下行,就会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不化,就会口渴;水谷不能分流,就会出现腹泻下利;水气冲逆,就会出现噎塞。所以这种情况,用小青龙汤外解寒邪,内化水饮,就能恰到好处。不管水饮在人体里怎么千变万化,但是化解水饮,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小青龙汤的第二条方证,是《伤寒论》的第41条,原文是这样说的,“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里很明显,外感,心下有水气,但是这里的水气是逆行的,所以就会咳而微喘。为什么会发热呢?因为外邪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解除。不渴的原因是因为饮停于胃,胃中有水,自然不渴了。为什么服药之后又口渴呢?这是因为“寒去欲解”,这个时候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差一把火了,小青龙汤的出现,就一切刚刚好。
小青龙汤的第三个方证是《金匮要略》的第35条和第23条,也就是原文所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两条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放在了一起来说。这两条都是讲的痰饮病症,一个是支饮(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胸闷脘胀,痰多清稀,面部或四肢浮肿),一个是溢饮(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都是里面有水,用张仲景的思路,就是需要发汗,当然,发汗的同时还需要逐饮,而这种病机状态下,显然,小青龙汤是最合适的。小青龙汤的第四个方证,还是出自《金匮要略》,在第7条中记载,“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这是一个误治导致的变证,这里所说的吐涎沫,是指的咳喘而吐涎沫,本来这种情况应该直接用小青龙汤,但是医生没有这么治,而是用下药,导致患者出现心下痞闷,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张仲景说,先解决吐涎沫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心下痞,那么解决吐涎沫,依然还是要用小青龙汤,治心下痞,可以用泻心汤。这里为什么一个咳喘吐涎沫需要用小青龙汤?因为咳喘吐涎沫的病机依然是外感内饮,只不过咳吐涎沫为寒饮而已,依然是小青龙汤盘中的菜。假如这里不是咳吐涎沫,而是呕吐涎沫的话,应该怎么办?应该用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因为这是胃有寒饮而外无邪气。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