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新冠医案】核酸检测久不转阴,中医参与阴转向愈

【新冠医案】核酸检测久不转阴,中医参与阴转向愈

#以案说医

每天18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近日我们将记录广东中医医疗队在湖北抗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部分医案摘录出来,以当代中医的视角,感受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惊心动魄。

【基本资料】
张某,男,68岁,退休人员。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多年。

【发病过程】
2020年1月5日因“发热伴咳嗽咳痰1周”住院治疗。患者2019年12月28日感寒后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具体体温不详,无其他不适,于2020年1月4日于外院查胸片提示双侧上中下肺野外带可疑感染样病变。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绝对值0.75109/L,余正常。C反应蛋白100.71mg/L,甲流与乙流病毒检测阴性。门诊给予抗感染治疗,缓解不明显。1月5日外院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感染性病变,门诊拟以“病毒性肺炎”收入汉口医院。

入院后完善血气分析示血氧分压58mmHg,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诊断考虑为“重症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先后给予莫西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更昔洛韦、奥司他韦抗病毒,甲泼尼龙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化痰等治疗。1月10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感染(图2-4-50),病毒性肺炎?2月1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前后治疗近月余,患者仍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不适。

图2-4-50 2020年1月10日胸部CT
【首诊证候】

2月11日(患者入院后第38天)首诊: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形体肥胖,目下卧蚕,少许咳嗽咳痰,痰色白质稀,活动后少许气促,口干口渴,喜冷饮,脘腹痞满,便秘,大便数日1行,眠差,纳可,腹部切诊硬满。舌质淡紫暗,舌体胖大,苔白厚腻(图2-4-51),脉弦滑。维持鼻导管(3L/min),血氧饱和度99%。目前口服甲泼尼龙片16mg(1次/d)+莫西沙星片。

图2-4-51 首诊舌象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早期表证失治,传里化热,并引动水饮,水热互结,阳明腑实。治则治法:通利三焦,通腑泄浊。
处方:大柴胡汤化裁。
柴胡30g,黄芩15g,姜半夏15g,生姜15g,大枣5g,枳实20g,大黄10g,白芍15g,桃仁10g。
服法:颗粒剂冲服,一剂分早晚2次,热水冲服,嘱清淡饮食,药后观察大便情况。

【随诊过程】

2月15日二诊:患者诉第一次服中药后失眠、口干减轻,大便每日3行、成形。2月15日再次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9.5℃,少许怕冷,自汗,咳嗽咳痰,痰多色白,稍气短,剧烈活动后气促,纳呆。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脉浮数。辅助检查:1月29日、2月9日、2月14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维持鼻导管(3L/min)吸氧,外周血氧饱和度96%。

处理:新感风寒,正邪相争,高热未解,当先解表,中药调整为葛根汤以发汗解表。
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5g,赤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

2月18日三诊:患者16日服药后汗出热退,昨日无发热,无怕冷出汗,阵发性咳嗽咳痰,痰多色白,剧烈活动则少许气促,腹满,口干无口苦,大便日3行,大便溏。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感染较前吸收。

处理:表证已解,目前以阳明里实、湿热互结为主,治疗继续给予大柴胡汤化裁,以清利湿热。
柴胡30g,黄芩15g,姜半夏15g,生姜15g,大枣5g,枳实20g,大黄10g,白芍15g,桃仁10g。

2月28日四诊:患者2月20日加服氯喹抑制病毒以促进核酸转阴,但出现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口干口苦,食欲减退,大便日2行,稀烂便。坚持服用1周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仍呈阳性。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处理:中医辨证仍考虑为中焦湿热,继续予大柴胡汤加减(守方)口服,以通腑泄浊,清利湿热。

3月8日五诊:患者情况继续好转,昨日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已经转阴。近2日出现流清鼻涕,迎风明显,双下肢轻度水肿,夜间明显,晨起可减轻,口苦消失,但仍有少许口干,喜冷饮,无胸闷气促,无心慌心悸,无咳嗽咳痰。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较前明显改善,脉弦滑。

处理:患者流清鼻涕,迎风明显,下肢肿,考虑里邪出表,表邪未尽。中药在大柴胡汤基础上,加服葛根汤以发汗解表、透邪外出。并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脐针[四正位(坎、震、离、兑)](图2-4-52)+体针(关元、气海、水道),以化气利水消肿。

处方:葛根汤。
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5g,赤芍15g,大枣15g,生姜15g,炙甘草15g。

服法:颗粒剂冲服,与大柴胡汤混合热水冲服,每日2次。

图2-4-52 脐针
3月14日六诊:服药后患者诸症较前好转,再次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目前精神可,仍有流鼻涕,下肢轻度水肿,以夜间明显,晨起可缓解,少许怕冷,口干无口苦,饮水多,尿量可,无尿频尿急尿痛,大便日2行,稀烂便,眠可,胃纳一般。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腻、中间黄腻(图2-4-53),脉弦滑。切诊:双下肢浮肿较前减轻,腹部胀满。

图2-4-53 六诊舌象

处理:患者怕冷、流鼻涕,下肢浮肿,口干消渴,考虑为寒湿困于表里,中药暂停服大柴胡汤,继续以葛根汤解表散寒除湿,加服五苓散化气利水消肿。

处方:茯苓15g,桂枝10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15g。

服法:颗粒剂冲服,每日2次,嘱服药后饮适量温热水以微微出汗。

服药后下肢水肿减轻,复查CT提示双肺渗出性病变较前吸收(图2-4-54)。于3月15日出院。

图2-4-54 2020年3月14日胸部CT

【按语】

(1)证候特点:本案例为高龄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首发症状可见胸闷、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脘腹痞满、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多次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引起患者焦虑。入院后第38天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四诊合参,考虑以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及脘腹痞满、便秘等中上焦症状为主,累及肺脾胃肠等脏腑功能。

(2)病机分析:患者年近七旬,年高正虚,加之疫戾之气而发病。发病早期当为表证,当以汗解之;失治后病邪传里化热,并引动体内水湿,中困脾胃,上闭肺窍,故上见咳嗽咳痰、胸闷,中见脘腹痞满、便秘等。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目下卧蚕,均为水湿热结之征象。

(3)治疗思路:《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医治疗不着眼于病毒,而当据病脉证合参,辨识表里上下病位,厘清寒热虚实病性,掌握正邪相争之病势,以最终确定治疗思路。无论病程长短,均需分清表里缓急,或先解表,或先救里。该患者治疗期间新感风寒,此时以表为主,虽有里证,亦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救里。

该患者后期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脐针治疗,取“四正位”(在脐内八卦里的四正对应心肝肺肾四脏),可主治人体全身性疾病,故有“四正位调全身”之说,对危重、衰竭以及老年患者有明显疗效。

(4)临证启发:患者后期主要问题为核酸检测长时间不转阴,提示体内仍存在病毒活动。中医并不直接杀灭病毒,强调的是扶正以祛邪,正气充足,通路开放,开门揖盗,邪毒外排,自然核酸检测转阴。该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依据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而论,临证首先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论病程长短,只要有表证,就可以先解表,如再兼有里证,则再救里,或表里同治。如该患者治疗期间新感风寒高热,此时表证为突出矛盾,当先解表为主,表解后再攻里。正气来复,邪有出路,邪去而体安,核酸检测得以转阴。

(本案编写:颜芳 孙良生)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主审:张伯礼,主编:张忠德、邹旭】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