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中医院舒健英|杏林逆行者
编者按辞岭南,赴江城,战“新冠”。自1月24日除夕起,广东中医药系统近350名医务人员逆向而行驰援湖北。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都留下了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印记。他们中间,有的是60后、70后资深中医专家,有的是80后、90后中坚力量,有的是00后“大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杏林逆行者。
3月21日凌晨,潮州援鄂医疗队千里归来。距离2月11日出发,战“疫”已有月余。在这一个多月的生死较量中,潮州援鄂医疗队经历了什么,如何在异乡战“疫”,如何快速取得成效?这既是他们不同寻常的经历,也是关心他们的公众希望了解的一段特殊历史。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了舒健英护师,回顾她这一段独特的经历。
▲3月20日,潮州医疗队在广州南站留影。
3月7日,石首“清零”当天,潮州市中医病院护理主管护师舒健英在给儿子的回信里许诺:“待春暖花开时,妈妈会跟所有的叔叔阿姨一起平安回家!”
3月21日凌晨,潮州市15名支援湖北荆州石首的医疗队员在顺利完成驰援任务后,平安返回潮州。
▲3月20日,潮州援鄂医疗队准备返回。图为舒健英与当地医护人员合影。
在集中休整期间,舒健英护师,回顾她这一段独特的经历。她说,虽然目前还在隔离,但回到家乡后,心理上放松了很多,压力大大释放,到潮州这一晚是这一个多月来睡得最好的一夜。
逆行者:舒健英 广东第二批支援荆州医疗队队员、潮州市中医医院主管护师
舒健英:
看着病人治愈出院很有成就感
准备
儿子说“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他人”
南方日报、南方+:什么时候得知可以援鄂?为什么要报名?
舒健英:1月29日报名去参加支援湖北。当时疫情比较严峻,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我是党员、又是护士,能够担一点是一点。我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守护人民的健康,为那边的患者尽一份绵薄之力。
南方日报、南方+:出发前,做了什么准备?
舒健英:当时都做了一些准备,物资上买了衣服等保暖用品。潮州市卫健局联合潮州市中心医院于2月3日下午对我们防护培训,主要是练习防护服的穿戴。在中心医院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穿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关键是脱,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被污染的一面。培训的第二天,我就跟我们医院护理部的主任商量说,拿一套防护服自己多练练,不知道是不是哪方面做得不好,担心真正到前线的时候会有影响。
心理上,报名之后不可能没有压力,新闻里说的数字一直在上涨,心里没底。另外也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家人还是支持的,但没有把担心流露出来,只是反复提醒我说,“前方比较危险,你要多注意防护。”读初三的儿子还说,“妈妈你要到前线支援,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他人。”
南方日报、南方+:到了湖北,做了什么准备?为什么剃光头发?
舒健英:2月11日一早从潮州出发,当晚就到了荆州。
2月12号上午9点钟,开始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主要是院感理论,广东疾控中心的专家特别强调了穿戴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防护服的穿脱。
当天中午吃了中餐之后就出发,2个多小时后到石首。等到了住宿的地方,大家继续练穿脱防护服,队员们还互相帮助互相指导。2月13日,在上战场之前,我们全都在楼梯口练习防护服穿脱,每个人都练了至少一到两次。
来之前就已经把头发剪短了。13日知道要进ICU了,林金凤护士长提议,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把头发剃光。林金凤护士长带了理发器,队友们互相帮忙剃头发。剃光头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不舍,但安全第一,头发留了就会有的。
战“疫”
“刚开始没办法不怕的”
南方日报、南方+:在当地医院的具体分工是什么?第一次完整地穿戴防护设备花了多长时间?
舒健英:我在ICU里面当护士。2月14日开始,我们每天分成4批,排班进入ICU工作,14日那天我是第一批。我们按A1到A4这样来排班,即A1是上午8点到下午2点,A2是下午2点-晚上8点,A3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A4是凌晨1点到早上8点。今天A1,明天就A2,后天A3……这样轮班。
▲舒健英在石首市中医院的ICU里战“疫”。
第一次完整穿戴防护设备我花了30分钟。虽然有护士当感控员,盯着我们穿脱防护服,但心里还很担心,怕有哪些部位的防护做得不好,有暴露的风险。穿好了还一直问同事们,护目镜戴得好不好,衣服哪里有没有穿好,再帮我检查一下。
该注意的环节后面都会注意了,熟练之后穿戴防护就只需要设备20分钟。
护目镜虽然做了防起雾处理,但我第一次当班大概4小时过后还是起雾了。我问当地医务人员,护目镜起了雾,等下操作怎么办。他们让我调整呼吸,如果心里紧张,呼吸频率没调整好,雾就起得更厉害了。
身上穿了好多层,洗手衣、白大褂、防护服、隔离衣都穿好后,进入ICU操作没多久就开始出汗了,可以感觉到衣服都湿了。
南方日报、南方+:第一次接触病患是什么时候?怕吗?
舒健英:第一次接触的是ICU一楼西区的6个病人,那时候ICU还没有改造。这几个病人相比其他患者而言,病情稍微轻一点,但也是危重,病人有心电监护、吸氧,有一个还用了无创呼吸机。
那些病情比较危重、身上管道很多的病人,则被分配给有ICU经验的护理组长护理,她们护理起来更有经验,所以管的病人也更危重一些。
▲舒健英在石首市中医院战“疫”。
临床工作已经有22年,但没有接触过需要用呼吸机的病例。想到病房里到处都是病毒,刚开始没办法不怕的,肯定会有压力,会怕的。虽然说怕,但防护做好了,工作一样一样慢慢来,也慢慢觉得没事了。
我记得那天我管6个病人,需要定期测量生命体征,进行雾化治疗、输液等等,还要和他们沟通。我们用普通话交流,酒店还放了小册子,里面整理了当地常用方言的意思,所以沟通上没什么障碍。
南方日报、南方+:印象最深刻的救治经历是什么?最危险的时刻又是什么?
舒健英:我感觉吸痰、为病人取咽拭子、护目镜起雾、输液等操作,这些时刻其实都很危险。
不过,用密闭式吸痰机,在进入病房操作前队友发了一个操作视频,感觉还是比较安全。
有一次护目镜起雾得厉害,戴着3副手套,手不灵活,又隔着面屏,影响了操作,有个病人血管比较难扎,没办法扎中,只好请组长来帮忙。平时从准备到消毒、扎针,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很快完成,但那一次前后总共操作了大概20分钟。我对病人说“不好意思”,好在病人也很理解,还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你慢慢看、慢慢找。”
南方日报、南方+:在那里面对死亡了吗?有无助的时刻吗?
舒健英:有一名中年男患者(虽然不是我管的),当时看见他的时候,人还好好的,突然病情恶化、需要要插管上呼吸机。我们将他转送去荆州,可是途中就不治身亡了,又送回到我们医院。
还有一些病人离去。看到有些病人病情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有时会觉得有些无助。觉得无助的时候会从心态上调整,将压力慢慢释放,慢慢地能安慰自己“还行还行”。
不过,我觉得自己在石首那段时间心态都还可以。最难的时候是刚接管ICU的那一周,坚持过去了就觉得其实还行。一周之后,有些病人已经评估好转,很多事情都在慢慢变好。
曙光
5个病人一下子全出院,很开心
南方日报、南方+:最后一个班是什么时候?
舒健英:最后一个班是3月6日下午2点到晚上8点。
那天下午,一下子有5个病人直接从ICU出院,心里很开心。石首“清零”之前的几天,为了更好地管理,无论患者病情轻重都将他们转到ICU,4楼的工作人员也到ICU(改建后在2楼)帮忙。
▲舒健英在石首市中医院改造后的ICU留影。
那天天气是晴天,是很好的征兆。看到太阳出来,很开心。痊愈出院的病人们都竖起大拇指感谢我们,他们也很开心,反复说着“谢谢你们”。
这5个中年病人同时出院后,病房里就只剩下3个病人了。到了3月7日下午,病人们都痊愈出院,石首市正式“清零”了。
南方日报、南方+:当地的饮食习惯吗?有没有时间出去走走逛逛?
舒健英:在当地吃得习惯,饭菜吃起来我觉得像是粤菜,虽然不正宗,但口味还行。
基本没办法出去走走。上班的时候很累,下了班稍作休息,就要准备下一次上班。上班的时候,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消毒,从穿到脱,一共8个小时。第一次脱防护服的时候心里很担心,花了40分钟,还在苦恼“会不会碰到污染”,慢慢穿戴熟悉了就好一点了。
南方日报、南方+:最感动的事情是什么?
舒健英:3月20日,石首人民送别我们医疗队的举动都让我们觉得很感动。在我们住的酒店对面有些出院后处于观察期的病人,看到我们在楼下准备返程,一直在那里挥手,高喊着谢谢,里面有些病人我还能认出来,能说出名字来。看着他们治愈出院,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3月21日凌晨,舒健英回到潮州,在休整点留影。
南方日报、南方+:在那里想念家人吗?家人担心吗?现在回来了,最想对家人说什么?
舒健英:肯定会想念家人。一开始家人还是很担心,但随着疫情慢慢控制,防护、后勤各方面都有保障了,也就好了一些。在湖北这段时间,家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做好防护”。
回来潮州之后,到宾馆的时候很晚了,就给家人发微信报平安说,“已经到了”。老爸第一时间就回了。先生直接打电话了。开心!在这里隔离的这段时间要好好休息,出去后多陪陪家人。
(注:先生在之前通过南方+写家书说,现在不是心疼的时候,回来再心疼。)先生说,“回来再心疼”,这就要看他实际行动了。他会做饭,期待他做一顿大餐来迎接。(笑)他肯定会这样做。
南方日报、南方+:这段时间万企暖医万众暖医,会感到温暖吗?您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是什么?
舒健英:这次社会各界都对我们很关爱,我觉得是很温暖的举动。从省到市,各级都很关爱,送了很多东西,还往家里送了菜。其实他们是坚守在后方的一线,才让我们无后顾之忧,家人、邻居也站到一起支持我们。就像我先生之前说的,“你去前方作战,我来守护家园!”
我觉得医务人员肩负着特殊的职责:救死扶伤,守护人民的健康。这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以后依然会义无反顾,有召唤,就一定会去。
据了解,舒健英等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于3月21日返回广东,在14天集中休整后,于4月4日启程回家。
【供稿: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南方+,采写:苏仕日、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