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日报 | 中医“慢郎中”成战“疫”急先锋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的医生正在为患者切脉
拔火罐
蜂针疗法
雷火灸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岭南地区,中医药群众基础广泛、名家辈出,底蕴深厚。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广东就有邓铁涛、禤国维、周岱翰、吕玉波四位名家获评“杰出贡献奖”。如何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使中医药更好地造福患者,保障人民健康,是广东中医药人持续探索的主题。此次疫情防控,广东中医人也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奋战在援助武汉、本地防控乃至支援海外的多条战线,在有效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时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在隔离病区中为中医圈粉无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聚焦
中医特色疗法走进雷神山
患者从“试试看”到“很依赖”
疫情暴发后,广东中医药系统先后有377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17年前因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染病在生死线上走过一遭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临危受命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在除夕中午只身逆行武汉。之后,他在一线又担任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副组长、第二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队长,带领中医“国家队”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汉口医院等战场连续奋战72天。
多支国家级和省级医疗队陆续抵达武汉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根据当地气候和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医疗队很快探索出一套隔离病房的中医查房法,为患者们辨证施治,开具中医药,提供“一人一方”的精准诊疗。
中医护理人则把穴位贴敷/按摩、热熨、刮痧、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带进了武汉隔离病房,受到了患者们的追捧。“起初,不少患者只是好奇试试看。但治疗后不少人都觉得很舒服,对我们产生了依赖。” 省中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彭苏池回忆说。
在广州,各定点收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动中西医协同治疗。疫情暴发后,广州市卫健委快速成立了中医防控专家组, 77名中医专家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等全市各大医院,涉及温病学、中医肺病科、中医重症科及中医儿科等多个领域,专家们分小组按分片深入各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参与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保证每个有需要的病人都能接受有效的中医药治疗。
1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首先把中医病房改造成隔离收治病区,由中医师和西医师共同诊治患者,这是全省唯一一个中医隔离病区;1月30日,市第八人民医院研制的“肺炎1号方”(透解祛瘟颗粒)通过了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获得省药监局院内制剂许可,被省内11家定点医院广泛应用于治疗确诊病人,随后被捐赠给了武汉多家医院。
在中西医协同战“疫”的过程中,中医参与到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去;也降低了轻症和普通型病人向重型和危重型转化的风险,中医“慢郎中”的偏见被次第击破。
此外,随着国内防控局势日益稳定,海外疫情形势吃紧,广东多家中医院为海外侨胞提供线上有关新冠肺炎的中医药咨询、预防、保健等服务,并组织远程会诊、乃至组队远赴海外,助力海外侨胞共抗疫情。4月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选派,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率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赴马来西亚协助疫情防控。8人专家组在马来西亚与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分享中国经验,介绍广东做法,特别是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尤受关注。16天里,他们开了33场疫情工作视频会,组织了15次培训,会诊10多名病人,带去中医抗疫方案,留下6大条9小条抗疫建议。
迎“疫”而上未病先防
香囊凉茶温暖一线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告诉记者,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与疫病作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气候潮湿闷热地区,中医更是有丰富的对抗疫情作战经验。面对疫情,中医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预防保健、提高人体抵抗力的角度来看,这正是中医的“强项”。
广州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防控专家组成立后,很快向社会公布了针对广州气候特点和易感人群体质、药食同源药材为主的预防中药方“五指防冠方”,全市2600多家药店为市民代煎配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发布了名中医、温病教研室彭胜权教授审定的“风温病预防方”,并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和公众免费发放以此方煎煮的防疫凉茶。各中医院制作的中药防疫香囊,也及时派发到了公众及防疫一线人员的手中。
在中医氛围浓厚的岭南地区,老广爱煲汤、爱养生人人皆知,历年各大医院在各时节的三伏天灸、膏方节等特色中医传统疗法,都有数万人参加,成墟成景,成为民俗。在疫情暴发的特别时期,中医预防方、中药防疫香囊的派送自然受到街坊热捧,为人们抵御疾病、战胜疫情增添了满满的安全感。
基层思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
期待:建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
这次疫情中医人勇于担当,努力发挥中医效用,但也暴露出中医相对缺乏自己的阵地。我们既没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地,各地中医药部门、大型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机构也没有按照传染病要求建立起自己的阵地。接下来我非常期待能够建立起可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基地、实验室、人才应急队伍等,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控体系建设,让中医药能在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控。希望通过搭建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控传染病研究,让中西医充分对话,提高中医人治疗急危重症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
建议:同等待遇促中西医协调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中西医发展是不均衡的。中医类的医疗机构数量规模远远少于西医类机构,中医科学研究的科研投入明显低于西医科学研究,重大科研平台中的中医类平台数量极少,中医药类项目在科技成果奖励竞争上也举步维艰;国家高层次人才体系中的中医药人才也屈指可数,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要想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应该将中医和西医的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资金投入、硬件建设、政策引导、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有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机会,共同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专家点评
全国中医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医大师周岱翰:
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迫在眉睫
中医面对此次大疫,初步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时也是中医人把握机遇,坚持守正创新的时候。“守正”即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当前中医药学同样面对着现代医学的竞争,由于效益、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多因素影响,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西化”的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迫在眉睫,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
全国中医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
科研人才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广东中医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多个战场表现亮眼,离不开长期以来的耕耘积累。人们都说办好医院难,办好一所中医院更难,办好一所现代化的中医院更是难上加难。
当下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广东也在建设中医药强省,正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广东在医疗与预防保健、学科与人才、科研与产业、文化与交流各方面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有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广东中医药创新发展大有可为。希望接下来进一步加大科研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方面的投入,培养出更多临床水平优秀的中青年中医人才。另外,在药品审批管理方面,应制定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配套政策,这有利于将名老中医手中的独门好方更顺畅地转化为院内制剂,造福更多病人。
中医不“老”创新不停
广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中医药文化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每年接待人数超100万
全省中医诊疗量超过1.93亿人次、治未病服务量超过2000万人次
广东获批全国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卫健委共建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落户广东
全省建设1715个基层中医馆,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超亿元的中成药品种30个
一线战“疫” 中医担当
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136人援助湖北
医疗队成建制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5个病区累计187张床位,收治患者348人。
武汉汉口医院成全国中西医协同抗疫典范
6名中医专家常驻武汉汉口医院4个病区进行中西医协同作战,共进行中医会诊205例,其中重型、危重型89人,达到出院标准153例。
【来源:广州日报,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宋莉萍、王军飞,编辑:杨晓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