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刘希彦: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不要照搬西方人大汗出大强度,戕性害命

刘希彦: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不要照搬西方人大汗出大强度,戕性害命

▲刘希彦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导读
过度的劳累是要伤人致病的。运动更需要适度,需要因人而异。不运动是不好的;运动过多也是不好的。

因为爱运动导致不健康的情况很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病人,因为爱运动把身体弄得很糟糕。

有的是北京的白领,每天高强度工作八小时,再加上三四个小时在上下班的公交系统上,晚上还去健身房健身,锻炼身材。有的是一些艺术工作者,夜里熬夜工作至三四点甚至通宵,早上醒来,起身就去健身房了,游泳、器械。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健身就是对身体好的。其实像上述情况去健身就是戕害自己的性命。

《金匮要略》里说:“食伤、忧伤、劳伤、房室伤”皆致病。过度的劳累是要伤人致病的。运动更需要适度,需要因人而异。不运动是不好的;运动过多也是不好的。这里的“多”,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养生求中道

首先是相对于你身体消耗的总量来说的。如果每天工作很辛苦,还熬夜,人已经很疲倦了。在这样气血耗乏的情况下,再去运动是很伤人的。很多的运动员身体很不好,胃下垂是运动员常得的病。我接触舞蹈演员较多,很多都气血亏损,容易生病,因为她们每天运动量过大。其次是相对你的身体状况,老幼或体虚之人宜轻微运动,力小而任重也是要伤人的。

我们这个时代有个问题,听说什么好就拼命做什么。说运动好,拼命运动;说喝茶好,拼命喝茶;说喝水好,拼命喝水;说维生素好,饭可以不吃,维生素当饭吃。这种现象放在国外,理所当然,不足为怪,放在我们这里,只说明我们的文化出问题了。

我们原来是一个“道”的文化。何为“道”?比如“中医”两个字里面就藏着“道”的玄机。“中医”的“中”字,不是“中国”的“中”,古时候没有“中国”这个概念,是“中道”的“中”。这是“医道”的精髓,就是凡事要合乎“中道”。

中医治病是求中道,养生更是求中道,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不好,多了也要伤人,居“中”最好,凡事适度为宜。

茶好,喝多了则伤脾胃伤元气;音乐好,听多了伤肾气,肾主耳嘛;开心好,太开心了也不行,过喜伤心,伤害你的心脏。现在是一个“术”的时代,人们都在努力学习各种术,各种知识技能,极少人有人关心“道”是什么。不学道只学术,做什么都容易出问题。做茶伤于茶;做花伤于花;运动伤于运动;养生伤于养生。

没有“道”作为基本的指导,做什么都有危险。

比如茶叶,茶叶本身是苦凉清解利尿剂,少量喝清心提神消食去秽,多喝则会损伤津液气血,伤害脾胃,有时候越喝越渴就是损伤津液了;脾胃若再虚寒了,脾为后天之本,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有很多做茶的,自己气血就很虚弱,因为习惯大量喝茶的缘故。所以做茶要有茶道,做香要有香道,弹琴要有琴道,一个“道”字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表面功夫,表面功夫那叫倒茶,不叫茶道。

2、养生观念:万法归一,一以贯之

现代人的养生观念,大多不是来自于真正的医学和专家,更不是来自于我们几千年的大道,而是自于商家的广告,电视专家的灌输。

这些观念往往是局部的看问题,微观的看问题,比如茶里面有什么成分能抗癌能美容,一天泡个十泡八泡不嫌多;运动能健康,一跑就十公里八公里。其实茶里面何止那点成份,还有更大的力量在;运动和健康更是不能划等号。

这是科学化思维的弊病,科学科学,分科之学,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学科来看问题,忽视了大的方面,忽视了万物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制约。脑科只管脑,牙科只管牙,胃科只管胃,学原子的只管原子;学分子的只管分子,哪有这么简单?

何为“道”,道也可以理解为宇宙整体观,是世间万物的核心规律,是恒定不变,万法归一,一以贯之的东西。

3、从中医养生角度合理运动

合理的运动,建议每次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这是人体的一个周期,超过之后人体就要动用库存——即自身的元气,来支持身体的消耗。

我们学校课程的设置也是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说明是实践下来,最符合人体规律的。过了四十五分钟,就会感觉到疲劳加剧,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时间过久的运动是伤害气血,得不偿失的。有些健身教练会对学员说,练习时间要超过一个小时才会有效果。这个效果是什么,是健康吗?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对于平时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四十五分钟的运动量都是偏多的。一般来说,体弱的人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轻微运动是最适量的,不会损伤气血。

这就是说,运动量一定要和身体的状况相匹配,挑担子要挑自己挑得动的,不然就会伤筋动骨,超过身体所能负荷的运动量就会伤气血伤元气了。运动完后,如果有很疲乏的感觉,有恶心想吐,不想吃饭的感觉,就已经是损伤了。运动完后觉得微汗出,舒畅,精神更好了,这说明是适度的。运动并不是汗出的越多越好,汗是人体的元气与能量,一般来讲,运动以微汗出为宜,这时人体里外通畅,排毒的作用也达到了,并且不会伤害气血。

冬天的运动则只能以身上发热为宜,最好不要出汗,因为冬天主闭藏,人体气机顺应天地为内敛状态,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冬天出汗是十分忌讳的,因为这并不符合人体规律。

中国人是最会养生的族群,自古以来,我们的运动是以偏静态的运动为主的,比如太极、气功、打坐、站桩等。偏静态的运动是以真气的流通,脏腑气血的和谐,内心的平静,元气的固慑为目的。简单的说,它们都不是消耗能量的,而是吸收能量的,于养生最适宜。

如果是纯粹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建议不要照搬西方人那种大汗出大强度的运动。生命的能量是有总量的,消耗完了就该结束了,运动员大都不长寿便是证明。■

【延伸阅读】

黄海涛:如果从养生保健角度,传统健身法可能更适合

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我们该选择怎样的运动吧。

首先我们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娱乐、竞技、挑战极限,那目前流行的各种运动可能比较合适。但如果是为了养生保健自己的身体,那对运动的要求就有很多要求和限制了。在流行的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我们其实知道,长期来看,运动员身体并不比我们好,反而可能更糟糕。

现代运动追求的理念是“更快、更高、更强”,换句话说,就是追求怎么死得更快,这句话可能有点难听,但却是事实。现代英国人体学家研究人类百米跑的速度极限为9.13秒,人体跑步达到这个极限时会“血管爆裂、心脏爆碎”。这不是追求死得更快吗?因此,适量的运动才有可能对健康有好处。现代的运动方式多是追求筋骨的运动方式,这比较适合青壮年,这时人体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即使损伤也容易修复。

如果从养生保健角度,传统健身法可能更适合。首先传统健身法多是从调身、调息、调心的角度去锻炼身体,讲究动静结合,更注重精气神的修炼。其次传统健身法多从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角度去操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量中医都有一定的要求。就自然规律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我们中医养生的大法,所以春天夏天适合运动出汗,秋天冬天就不适合运动出汗。一天之中的早晨中午适合运动出汗,傍晚和夜里就不适合运动出汗。

同样对于少年和青年属于人生的春夏,当然可以多运动出汗,对于中老年人则不适合。对于我们这些年过40的中年人,是不是要选择更适合我们的运动方式呢?举个例子,临床碰一靓仔,年方28岁,体格看着强壮。其妻述其近半年判若两人,无精打采、怕冷等等,没有阳刚之气。经过询问,此男工作于电厂,近半年上中班(大约23点下班),下班后开始大量运动。冬天(夜晚属一日之冬)需要闭藏、要无泄皮肤,要无扰乎阳。半夜运动,大量出汗扰阳耗精,没有精哪有神?乃因运动不当出此问题。经适当调理,调整运动方式,很快康复。当然,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请各位琢磨。

对于人体的生理规律,中医是按女七男八为周期计算的,女人过了三十五、男人过了四十,就不能象年轻人那么拼命了,尤其是运动方面。经常有患者跟我说我以前怎么怎么?可惜过了山顶,每走一步都是下坡路,我们还是走慢点吧!■

【来源:希言館微信号、纯中医黄海涛微信号】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快来拿走!国医大师李济仁的高血压治疗保健方

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 水果不能过多吃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白费!经络不通的6种反应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