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亟须一场话语体系的革命,才能让人听得明白、看得真切
作者:郑雁雄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摘要
• 中医药迫切需要一种新模型、新语境、新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真心喜爱、自觉传播。
•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关键是要采用模型理论,对中医药学科理论进行模型重塑,用现代语境进行表述。
• 在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方面,更需要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一种新媒体表达方法,才能讲好中医药故事。
放眼当今信息时代、透明世界,很多传统文化、经典学问、古老学科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其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印度的瑜伽经过改革,发展成一套以现代语言和优美形体动作为支撑的健身养生方法,得以风靡全球。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成今天的中国式佛教表达体系,才有佛教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我国的道教开始只是极少数人修炼的神仙之术,葛洪通过传道与民间行医相结合、修道与儒家纲常相结合、炼丹与化学制药相结合,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才使道教走进大众生活。
我们的中医药,也迫切需要一种新模型、新语境、新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真心喜爱、自觉传播。
我们的中医药话语体系长期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与当今网络时代的表达习惯相去甚远,思维模型停留于业界自我表达,导致中医药的传播力、影响力、正能量大打折扣,未能焕发其全部魅力。多年来,之所以不断有反中医者,除了一些人的无知无畏之外,一定程度也因为中医药话语体系没有大众化、现代化,自然就有人敢于信口雌黄了。
其实,对比很多古籍,中医药典籍在成书的当时已算是非常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当时的语境中已是相当大众化,但是在今天这个语汇大爆炸时代,中医药的话语体系还停留在几近原始语境中,对中医药的传播推广是极其不利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迫切需要来一场中医药话语体系的革命,用全新的表达让世人对中医药心悦诚服。
首先,我们要强化学科自信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学科自信,语境的创新可能就会跑偏。我们通常以为,西方医学的科学之处在于与自然科学基本贯通,但我们可曾想过,这一点也可能是其最大掣肘,因为人不仅是碳水化合物,还是七情六欲异于其他生物的世间精灵。中医学的科学之处、优势所在,正是辨证地看“人”,把人作为独一无二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人看成“人体”“物体”。如果这一优势发挥得好,在话语体系上说得更明白,我们必将更有自信。
第二,我们要完善学科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思维模型、学科模型、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没有自己的学科模型,或学科模型不清晰、不完善、不直白,就会让人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型来衡量我们,这必然会像西方油画家看不懂中国水墨画一样,导致对中医的肢解和误解。
其实,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整体观、正邪观、天人观、辩证法、平衡论、配伍论、治未病论等理论体系,关键是要采用模型理论,对中医药学科理论进行模型重塑、理论完善,用现代语境进行表述。
第三,我们要创新话语体系
西方文化最具优势的当属主导甚至垄断了世界话语体系,于是他们的价值观才被标榜为所谓“普世价值”。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话语体系上取得突破,中医药更是如此。中医药要发展是硬道理;中医药要与其他学科和谐发展才是好道理。圣人无常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向各个学科学习、向现代生活学习、向普罗大众学习,只要我们能够博采众长,我们就必定能在话语体系上出新出彩。
第四,我们要重视中医科普
科普工作做得好不好,对学科的社会认可、学术繁荣至关重要。对中医药理论的大众化解读,以及对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四时养生、食疗药膳做出通俗的解读,是我们的天职。在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方面,更需要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一种新媒体表达方法,才能讲好中医药故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6年12月9日 作者:郑雁雄 】
【延伸阅读】
郑雁雄提出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张伯礼院士点赞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在新时代,古老的中医药如何创新发展?
11月1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抛出的新提法“构建中医药新的话语体系”引发了与会专家热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点赞说:“中医药话语权,涉及中医药正确传播和普及。中医药的发展要‘顶天’也要‘立地’,传统古老的中医药要发展必须和现代结合起来。”
郑雁雄说,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透明世界,很多传统文化、经典学问、古老学科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其话语体系的大众化、现代化。“印度的瑜伽经过改革,发展成一套以现代语言和优美形体动作为支撑的健身养生方法,得以风靡全球;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成今天的中国式佛教表达体系,才有佛教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我国的道教开始只是极少数人修炼的神仙之术,葛洪通过传道与民间行医相结合、修道与儒家纲常相结合、炼丹与化学制药相结合,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才使道教走进大众生活。”
中医药虽已有比较成型的表达体系,但在郑雁雄看来,仍需创新话语体系,让更多的人理性接受、真心喜爱、自觉传播。“我们的中医药话语体系长期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与当今网络时代的表达习惯相去甚远,思维模型长期停留于业界自我表达,导致中医药的传播力、影响力、正能量大打折扣,远未能焕发其全部魅力。多年来不断有人反中医,除了他们无知无畏外,也与中医药的话语体系还停留在几近原始的语境有关。”
在郑雁雄看来,要推动中医药加快发展,除了强化学科自信,完善学科模型外,更要创新话语体系。“圣人无常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向各个学科学习、向现代生活学习、向普罗大众学习,只要我们能够博采众长,我们就必定能在话语体系上出新出彩。”
他还强调了中医科普的重要性。“对中医药理论的大众化解读,以及对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四时养生、食疗药膳作出通俗的中医解读,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去做科普工作,就会有江湖术士故弄玄虚、胡说八道,这不仅糊弄了大众,也会抹黑中医药。尤其是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更需要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一种新媒体表达方法,才能讲好中医药故事。”
张伯礼非常赞同郑雁雄的观点。“中医药话语权,涉及中医药正确传播和普及,包括在海外的交流。东西方两种文化差异很大,需要借助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及解释。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现代话,用大众听得懂的现代语言宣传解释。”
张伯礼对郑雁雄举的瑜伽、佛学、道教传播例子印象深刻。“构建中医药新的话语体系这项工作有重要意义,甚至是战略意义,可以保障中医药话语权,引领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健康发展;可以培养广大群众,理解中医、合理应用中医药知识防病治病;也可以营造中医药良好发展生态环境,抵御歪理邪说,不让打着科学幌子骗子得逞。”
无独有偶,张伯礼在作为兄弟院校代表的致辞中,也特别提到中医药创新这一重大课题。他指出:“中医药人要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他还表态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兄弟院校愿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精诚合作、携手并进,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
延伸阅读
怕冷的进来!其实你身上自带8个暖宝宝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央视曝光:酵素减肥竟是靠这个!看完宁愿胖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