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遇见中医】舅舅的咽喉痛

【遇见中医】舅舅的咽喉痛
转自公众号:中医出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E5NjUxOA==&mid=2650640395&idx=1&sn=4b3fddf79591174fbd11d65eb16f2055
拂晓时,舅舅来电,说咽喉直疼了一夜,吞咽口水都很难受,还伴有汗出,全身无力,发热,困倦欲眠的症状,但因咽痛无法入眠,烦躁不安。舅舅说昨日已吃了抗生素和中成药清热胶囊,但未见改善,问我该如何是好。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咽痛由咽喉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引起。

而我每次咽喉痛,医生就安排我接受雾化治疗,因为止痛迅速,见效快。此后再因咽痛就医,我便主动要求医生加上雾化治疗。我还自己买了一台雾化机,用在医院开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激素类注射液在家自己喷,但是后来雾化药剂却慢慢地不起作用了。

医生说,可能是耐药了。
咽喉疼痛还在不断反复,雾化机却放在一旁蒙尘。后来得知,“地塞米松磷酸钠”激素摄入过多可能会引发精神抑郁和骨头坏死等副作用,我实在有些后怕。

学中医后,我开始调整生活作息,不熬夜,少烟酒,多饮水,咽痛的情形便少了许多。

一位重庆的朋友觉得奇怪:“广东人怎么老说喉咙痛?我天天吃辣,啥事没有!”一位中医教授也说,他年轻时曾去过新疆援助,他在南疆喀什待了两年,发现天天吃烤羊肉的喀什人大多舌淡阳虚,而广东人吃了一点羊肉就上火咽痛。
这位教授说,这可能跟当地所饮的水有关,喀什人喝的水是帕米尔高原流下来的雪水,而重庆人喝的长江水则来自青藏高原的雪水,雪水有天然“白虎汤”的清热作用。

相信很多咽喉肿痛的患者都和过去的我一样,选择到医院耳鼻喉科治疗,或是自己到药店买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大约对症的非处方药解决,疗效好坏参半。不善辨证施治,更不辨别阴阳寒热虚实,用药就不准确。不辨寒热虚实的治疗可能会越治病情越坏,如果是心肾衰弱,阴寒内盛引起的咽喉痛,贸然“清热解毒”,只会加重病情。
《灵枢忧恚无言》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
咽喉为吸纳水谷和真气的第一道关卡要道,任何从咽喉进入并侵害到身体的物质,都会敏感地从此处反应出来。脏腑出现异常,或是经络瘀堵,也都会引起咽痛,因为人体多条经络均经过咽喉。《灵枢》记载:“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冲脉、任脉,‘会于咽喉’;手太阳肺经,‘循咽’;手少阴心经,支者:‘上挟咽’;足少阳肾经,‘上挟咽’;足阳明胃经,‘上循咽’;足太阴脾经,‘上结于咽’。”

仲景在《伤寒论》不同篇目中详细记载了咽喉痛的病机和辨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即是说,风寒感冒的太阳病,胃热腑实的阳明病,心肾虚衰的少阴病,都可能引发咽痛,治疗时须辨证论治。

关于咽痛治疗,《伤寒论》也有诸多治则。如,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我问清舅舅的症状,给他开了葛根汤,又想起自己昨日吃的烧烤,决定去泡点桔梗甘草水喝。

作者简介

陈权,《遇见中医》作者。1971年出生于广东湛江。师承于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教授。《遇见中医》是陈权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录自己在跟师跟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叙述了39个医生与患者共同抗击病魔的故事。2020年6月,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被喻为"散文式中医科普作品"。

【来源: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陈权】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