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补身子?需先掌握这些原则
转自公众号:广东省中医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3MTMwMg==&mid=2652249477&idx=2&sn=7484a61fc89cbe53b1ac23cf0d056a41
本文专家指导:林毅 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学术带头人。
患者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医生我能不能吃点什么补一下?”尤其在广东地区,药食同源,食疗的理念深入人心,对食补尤其关注。一般补虚药以气血阴阳为纲,分别用于气血阴阳亏虚之症。而在实际应用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宜依时进补
《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古以来一直成为指导养生的总纲。人生活于阴阳的万千变化之中。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及晨昏的变更,人体也应适应这一点。按中医理论就是要做到顺节气、顺时辰来养生防病健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阳气生发之时,可适当选用人参、黄芪、五指毛桃、杜仲等以升举清阳;秋冬季节寒燥之时,可酌情选用何首乌、阿胶、枸杞子等补益阴血。
女性宜依据月经周期性变化进行调养。林毅教授认为,女性生理受“肾——天癸——冲任”性轴周期性波动影响,常出现经前期气滞血瘀、经后冲任空虚的变化。育龄期妇女选择在月经干净后至排卵期选用相应补药更符合女性生理特点。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如脾虚使用北芪、人参、大枣、淮山、龙眼肉等以健脾益气时,可选择在上午9点-11点巳时期间服用;肾虚使用冬虫夏草、鹿茸、龟甲、鳖甲、枸杞等以补益肾精时,可选择在下午5时-7时酉时服药,按此原则用药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宜佐理气消滞之品
温补阳气应避免气滞壅塞,益精填髓也应避免滋腻碍脾。就像再好的黑土地也需要蚯蚓疏松泥土,长期使用补益药应适当配伍理气消滞,如六君子汤就是在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上理气和胃化痰的陈皮、半夏。日常使用中,可以在北芪、党参中配伍陈皮,在石斛、龟甲中配伍砂仁等,补而不腻。
(三)宜阴阳互根互用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临床上,气血阴阳互根互用:“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甚”;“阴血同源”;“气为血帅”;“阴阳互根互用”。血虚者常伴气虚,气虚甚者可至阳虚,阴虚又常伴血虚……因此临床使用补益药不宜偏颇。若血虚者同时伴疲倦、乏力等气虚表现,可在当归、何首乌等补血基础上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生血;若气虚者同时伴畏寒怕冷等阳虚表现,可在黄芪、人参等补气基础上适当配伍肉桂、干姜等振奋阳气。若尚无相关病理表现,可在补阳中适当配伍玉竹、沙参等补阴药,或在补阴药中适当伍用杜仲、益智仁等补阳药,以提高疗效。
(四)宜空腹食用
补益药空腹食用,可避免进食影响药物吸收,增加药效。
(五)忌闭门留寇
若同时伴外感实邪,则应避免使用补益药,以免助长外邪,使疾病迁延难愈。若虚实夹杂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扶正以驱邪。
(六)忌痰湿食滞
岭南地区痰湿体质多见,常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等表现,或食积内阻,消化不良,尤应注意避免自行使用补益药。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加重痰湿、食滞的程度。
(七)忌真实假虚
所谓“大实有羸状”,是指病邪盛实,反现虚弱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身寒肢冷,目睛昏花。此时如妄行补益,只会加重热结痰滞,于事无益。
(八)忌妄行补益
《黄帝内经》所载养生之法,其实没有补药什么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对于养生,其实饮食有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更重要。经曰:“虚者补之”,补药仅用于体虚之时,不宜妄行补益。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林毅名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