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林丽珠:用心抚平患者的伤痛,用爱驱走疾病的痛苦

林丽珠:用心抚平患者的伤痛,用爱驱走疾病的痛苦

作室▲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教研室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九大党代表、广东省十二大党代表、广东省名中医、“中国好医生”2018年2月月度人物、全国最美中医、广东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临床科主任

4月12-15日,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学人文骨干研修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

4月13日上午,林丽珠教授作《如何营造有温度的肿瘤人文病房》报告,从构建背景、人文理念、实施策略、所取得成果及发展愿景等方面,讲述了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及叙事医学工作的,倡导身心同治,医患同心,携手同行。

part1 人文病房构建医疗背景

现今社会,由于民众的期望与医疗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伤医事件频发,而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需要医者的努力。医者若将心比心,用温暖与关怀融化病人的焦急忧愁,得到病人的理解信任,医患双方一起努力,便能创造很多生命的奇迹。因此,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生普同一等,离开人文的医疗显得冰冷,在民众对更全面、更人性化医疗服务的追求下,发展人文乃大势所趋。

part2 人文病房构建理念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身心上的创伤,医者医的是病人的身体,但对于病人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因此,林丽珠教授指出,医者除了要医术好,还需有恻隐之心,要站在病人角度替病人着想,同时提倡人文关怀,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对医疗费用的无可奈何,对死亡的恐惧焦虑,都令病人无助,病人肩负的重任和面临的困境比起我们普通人要严峻得多,因此希望以微薄之力,构建人文病房。

林教授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尽管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医生看到的不仅仅是病,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到了晚期的病人,提高生活质量比起活命更重要,在尽一切努力去挽救病人的同时,也要尽量使一个病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林教授强调,医者不仅要有专业精神,也要有专业能力,所以人文病房的构建遵从生命的规律,使每个病人能够在治疗同时,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传播积极的人生态度,医患同心,携手同行,生命之光,不离不弃。

part3人文病房实施策略

在医院的支持与政策的保障下,肿瘤中心成立肿瘤患者康复俱乐部,在医学生志愿者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叙事医学,强化人文医学队伍培养,以建设人文病房。肿瘤患者康复俱乐部初成立便得到了病友们的一呼百应,无论是“从心治癌,树立健康乐观抗癌心态”的座谈会,还是“肿瘤患者居家护理”的健康宣讲,再到患者志愿者组织的“快乐云溪行”郊游等等,至今已举办九期大型活动,是爱心支持着医者与志愿者坚持下来,正面积极地鼓励病人,从医学人文角度弥补医学的局限性,不离不弃,与患者携手同行,丈量生命的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攀登生命的高度,笑对风雨人生路。林教授强调,人生在世,生命的宽度比起生命的长度更重要。

“谢谢你们(志愿者)在我生病后出现在我的世界。我生病以后再也没有接触过新的同龄同学、朋友!唯独你们~”一位小病友在朋友圈这样写道。是的,陪伴是最好的“共情”,志愿者的一点点关怀帮助都能使患者孤苦无依的内心获得无限温暖与慰藉。

part4 人文病房创建成效及展望

林丽珠教授通过患者的故事举例分享了人文病房实践的典型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在临床中如何践行大医精神,为病人考虑,为病人着想,使患绝症的病人不绝望,医患把盏话康健,共讨生命艳阳天。

在医院的支持下与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努力下,我院肿瘤中心的人文病房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肿瘤中心获评“全国人文爱心科室”、省级“青年文明号”,林丽珠教授当选中共十九大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揭示着医学的真谛——外化于行的术,内化于心的仁,升华于气的魂。肿瘤人文医学相关临床研究,探索有利于肿瘤患者身心健康的综合治疗模式。“身心同治”,引导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活动多种元素渗透肿瘤病房,积极叙事医学,不断完善肿瘤人文病房建设,树立良好医患关系,为建设和谐的医疗环境添砖加瓦。

医疗器械的冰冷,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温暖;病痛的折磨,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驱散;抗争病魔的决心,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坚定。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肿瘤中心【来源: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讯员:鲁可、安博 审核:林丽珠、余玲 编辑:刘冰倩】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