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三伏到,冬病夏治黄金时!
【导读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这段时间,俗称“伏夏”。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候最高、阳气极旺的时段。
小暑到,要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养阳气!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
三伏天,冬病夏治黄金时
“冬病夏治”,这可是咱老祖宗的大智慧,《黄帝内经》中就讲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通,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的传统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都有哪些方法呢?
经方汤药
“汤者,荡也”,内服汤药是从根本上恢复脏腑功能,根据每个人身体的不同情况,通过辨证化裁用药,治疗更有针对性,见效最快!
冬病夏治的汤药,以恢复脾肾功能的基本经方——四逆汤打底
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参考剂量:附子15g 干姜24g 炙甘草30g
四逆汤方中,附子振奋全身机能,干姜持续的温通经脉,炙甘草保水保津液。
根据身体情况可以按上面的比例逐渐加量 ,津液不足,可以加生地、当归等补津液的药。(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经方医生!)
三伏天,谁艾谁知道
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来,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三伏天“灸疗”是中国古代医学最具有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
艾灸前后一定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随身灸或者温和灸的方式。
具体请点击→三伏天如何艾灸
冬病夏治,可以艾灸以下这三个穴位!
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俗称的“肚脐眼”。古往今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 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
元气之本——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补虚,壮阳、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大家不妨试试。
此法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第1次治疗的病人,在冬至时再加强一个“三九灸”疗程,疗效更高。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三伏贴
陈寒痼疾,于是冬病夏治的手段可以选择了灸疗,贴敷灸可以运用不同功能组方的药做成药饼通过穴位缓慢而持续的给药,方便而可持续产生效果,所以,就有了大家看到的三伏贴。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于每伏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年数,疗效更为突出。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健康咨询,不一样的中医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