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5亿年、勇闯白垩纪,可我“白鲟”没能扛过21世纪
国学公开课
扫码收听
前几天,白鲟灭绝事件让我惊了个呆:
你很难相信,这个在地球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在也见不到了,而发生这样的事竟在我们的时代。
或许你会想,不就是一条鱼种吗,至于这么感叹吗?
其实不然,它的灭绝,让我们不得不引发以下思考:
一、长江生态圈遭到破坏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鱼吃浮游生物,而一部分大鱼吃小鱼,而现在大鱼没了只剩下小鱼,那么这个生态圈就遭到了破坏。
就像小龙虾在国外泛滥,花几十万美元都解决不了这个事情。
然而这还是乐观状态,现在的情况是长江原有的几百个鱼种,目前仅有17个种类(其中还有三种是国外引进)。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在长江看到鱼就跟中大奖一样了。
那么关于长江的景色,我们也只能在李白的诗句中感受一二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环境被破坏
说起来揪心,我们再也见不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样的美景,也因为见不到这样的美景,将来谁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靠想象写出来吗?显然这是在异想天开。
所以鱼类灭绝的背后的自然环境变化,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影响也能略见一二!
那么对于自热环境来说,长江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它的源头,给水利发电有很好的的环境。
因此大大小小的水利站林立,而大多数都属于“私搭乱盖”,更有多数工厂排放污水在长江里:
有靠长江打鱼为生的渔民说:“经常见到大批的鱼翻白肚子,一次就是成吨以上的,真可惜......”
岂止是可惜,不仅鱼没了、环境没了、鱼都没了这些渔民靠什么活呢?
关于长江鱼类的产量有权威数据表明:
长江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总产量近六成,而长江的天然捕捞量在逐年递减,由1954年的54万吨,变为了近年来的10万吨,不到全国渔业产量的1%!
而且,这个数据仍然在不断减少少.....
三、影响大局
长江连接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所以长江出了问题,这些城市又怎么不会受到影响呢?
因此,保护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刻不容缓,若我们能贡献一份力量应当义不容辞!
很难说我们个人有多大的贡献,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我们的能力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就是最大的福报。
《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
在修行的路上,很多人都在求一个秘法,恨不得练一下就达到了“入定”的状态,高超无比。
但是却忽略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都需要从积累做起。
所以能有余庆,只因在一个“积”字,时时刻刻不忘积累自己的善举福报。
从佛法的角度看,这就是在积累“福慧二严”,福就是福报,能够好衣服穿、能有钱、能有好的工作地位,这都是有福报。
智就是智慧,智慧不等于聪明,智慧是豁达的思想,一个人可能很聪明,但是他可能跳不出一个问题当中,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见贤思齐焉”也是智慧的体现,看到了他人有好的习惯,我们就要学习,补己之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如果自作聪明,觉得天下只有自己最厉害,那这便是第一等笨蛋。
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候,都能像水一样包容他人、替他人考虑、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的更美好。
白鲟已然不在,故去不可复回......
可是环境还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当下开始改变环境,相信长江一定会变的更好。
同样的,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也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条珍贵的“白鲟”,能够早日重游江河,一统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