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中的“松与紧”
“松、紧”是内家拳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若不明白“松、紧”的真实含义,是很难入门的。
内家拳的“松紧”与一般体育运动中所说的“放松”与“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滑冰、羽毛球、拳击、散 打、泰拳等等(除中国武术)中所指放松是不用力,使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只要一用力便紧张起来,也就是说一放松就没力,一用力就紧张。
内家拳所指的“松 紧”不是这个概念。“松”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紧”,也就是说在放松的同时还要能“紧”。
在同一个关节或同一个部位,“松”时不失其 “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节或部位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
“松”“紧”同时存在。放松的时候“松中有紧”,反之在紧时“紧中有松”。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
这正是中国功夫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运动的本质区别。
“松”“紧”实际上就是一个拉筋的过程。筋短就紧,筋长就松。
筋拉长了,再拉,就又紧。经过一段时间拉筋,筋再被拉长,又松下来。
如此反复就是不断松紧紧松的拉筋过程。下面介绍练习“松紧“的方法。
以站桩为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松中求紧”。此方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多病者。
另一种是“紧中求松”,适用于年轻、体壮、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练习者。
先介绍“紧中求松”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先按照站桩的要求配合好间架,要求是手指要“展、分、抓”。
展是将手十指尽量长伸;分是将十指尽量劈开;抓是在展、分后十指弯曲有抓物状。此种手型是婴儿出生后就会的东西。
腕部要扣紧(四腕:双手腕和双脚腕),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腰挺,坐胯,提膝,足趾抓地,两腿 要夹,后膝要向里裹,前膝前顶,眼顺前脚内侧向前看。这时各部位应该是紧的。
第二步,是放松,放松的部位是除了手的十指、脚的十趾、手腕、脚腕、脖子以外,各个部位要尽量放松,直至基本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梢节即是四腕、手 十指、脚十趾和脖子)。
梢节用力后中节和根节又会紧起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又会松下来,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把中节和根节紧起来。这样循环反复做若干 次,筋就拉长了。
紧就是筋短,筋拉长了就松下来了。
短的筋拉长了,以前长的筋相对就短了,再把相对短的筋拉长了,又会出现相对短的筋.....所 以拉筋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要把全身的筋拉的比较长,达到够用的程度是一个很慢长的过程,是一个对生理改造的过程。
功夫到了以后梢节再怎么用力都不会紧 了,这时紧就变成了力,松也就变成了力,紧力是柔力,是全天候的。
只要人不睡觉,力是一直存在的。它没有间断,所以它是随时能够抵抗外力的打击。松力是含 蓄的,它是根据外力的变化相机而动的,是刚力。
筋长力大,骨重筋灵。只有筋长了气才能灌溉骨骼、肉体、毛发,达到此种地步对养生和技击都是有其他任何运动 都不能比拟的作用。
第二种求松紧的方法:
间架摆好后全身尽量放松,一点力也不要使,直到全身全部放松后,梢节再微微用力。
用力一定要小,越小越好,但也必须用一点力,这样中节 或根节的某部分就会紧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间架紧的地方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让中节或根节紧起来。加以时日,紧的部位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 力―――如此循环反复,与第一种方法一样。
所不同之处是第二种是以松为主,松要占八、九成,紧占一、二成,尤其是第一遍的时候,要等全身各部位都完全放松 后梢节再用力,而且用力一定要小。
这样练不容易使身体出现不适,此种方法,适用于老年体弱多病者使用,但效果是一样的,长期坚持锻炼可以祛病、强身,也可 以增长气力。
亦可以奠定对抗的基础,但此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达到同一个效果的时间相对要长,对于体弱者也是没办法的事。
此种练法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历代无数武术先辈的实践与研究,到明未清初此种学术已达到顶峰。
当时此种练法在我国十分普及,有功夫者比比皆是,后来由于战争武器的发展,武术在战争中已不是胜负的主要因素。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与发展,统治阶级开始重文轻武。之后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以至此种学术几乎失传。
希望内家拳爱好者能潜心研究“松紧”之练法,使我国这一世界之巅之文化得以继承。
“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
本文摘自《形意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