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终能燎原
常常听人拿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来攻击中医,说这是古老时代迷信和愚昧的产物。但我们用常规的思维来想一想,中华文明传承了5000年的东西。
如果对我们丝毫没有用处,会流传至今吗?
中医经络到底存不存在?
新中国成立不久,学术界对中医、对中医经络存在诸多争议。为了终结这些争议,周恩来总理当时拍板,由当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科学家祝总骧负责研究经络是否真正存在。
祝老当时特别排斥中医,但是周总理布置的任务硬着头皮也要接下来,抱着证伪的想法去做了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经脉,到底是真是假?
祝老和他的助手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法
一种方法是用声音的方法证明身体中有经络。
拿着小气锤叩击受试者的皮肤,当叩击到经络的时候,声音是一个样,当离开经络,叩击一般的皮肤,声音又是一个样。整个一条经脉上全都能发出高振动的声音,找到了这个声音就找到了这条经络。
另一种方法是用电的方法证明身体中有经络。
他们让测试者手攥一个参考电极,然后测试者拿着一个测试电极,沿着经络循行线的方向来垂直划线,等一划到经络循行线的这个点时,电流计的指示针就发生偏移,说明局部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大,电流强度增强了,结果发现在经脉线上,电阻要比一般的皮肤低一个数量。
祝老用声音的方法和用电的方法结果完全一样,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们经常做类似的经络实验研究。
由此得出结论:每个人都有经络,在体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经脉在体表的宽度只有1个毫米,人人可测得,终身不变。
从此中医经络被重新写进了新版的中医教科书里,在专业学术上再也没有过类似的争论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经络是存在的,那么中医书籍记载的东西,是古代的正确,还是现代的正确呢?有一次祝老就问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这个问题 。
郝教授想当然地回答当然是现代的准确。祝老说不对,并给他举了个例子说,用声音和电的方法测出来的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和2500年《灵枢经》记载的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宋代王维一制作的针炙铜人,足阳明胃经走到足三里时拐了个弯一条线下来,可是《灵枢经》记载的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是在足三里穴这地方分了两个岔下来。祝老经过反复试验认为 还是更早的《灵枢经》正确,宋代的铜人这里少了一条支脉。
(铜人示意)
因此祝老又得一个结论:中医的著作是越古老的越准确,这和一般的科学规律不一样。
中医是怎么来的?
我们不禁会想,中医是怎么来的?
既然中医和一般的科学规律不一样,就一定不是用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自然也就否定了现代中医界这一说法:
“中医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果中医是这样的定义,如果中医来自于经验总结,这就陷入了原本属于科学范畴内的统计学,显然不对。
中医到底从哪来?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的猜测,无非有几种可能。可能有更先进的文明教给了上古先人,后世之人将此传承下来。也有可能是古人通过修真后,达到了一种特殊的身体状态,祝华英道长在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讲到,他通过在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内打坐,进入胎息状态,内观到了经脉。
修真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从而通过修真认识了经脉,认识了中药,甚至认识了我们和宇宙的关系。
提及中药,我们还面临了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流传下来一个系统研究中药的方法。最初古人是如何研究中药的?我们无从知晓。如性味归经,如中药的剂量和排列组合的方法等。但是随着我们大量的实践,经方的确有用,随着我们越应用,我们也越能体会古人对经方理解的深刻。如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这两个方剂,药只有一味之别,治疗却相差极大,由此可见古人对口腔溃疡和胃溃疡的理解是极为精确的。
(祝华英道长著作)
中医中药不是来自于经验总结,其中蕴藏的方法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后世之人没有掌握相关的方法论,但是却能说出对中药的各种各样的理解,这里面一定有大量的错误。后世医家对中药的这些理解,更多是来自于推理、来自于感觉、甚至猜测来实现的。中医似乎又陷入了各式各样的经验总结,越来越细致,却也越来越不究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中医很难传承的原因,后人执迷于自己的观念,却抛弃了老祖宗的根本智慧。
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中药学研究可能存在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真正的找回上古的方法,另一种是专注于成分学研究。很显然,第二种方法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走的路。
文化曾经衰退……
无论是修真。或是由修真和仪轨结合起来组织的团体(即宗教)也好,无论是儒教、释教、道教,这些都可以统称为文化。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也面临僵化的危机。尤其是在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之后,理学的发展使得文化逐渐僵化,以至于到了清末,文化已经僵化到了极点。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没落到了极致,科学也远远落后,那个时候的人们试图打破封建文化枷锁,甚至不惜放弃我们自己的语言,就是为了拾起科学这条路,开辟科学这条路。回过头来想,在那个时代勇于抛弃僵硬的文化,挣脱封建的枷锁,选择科学,是对的,是可以理解的。五四运动,正是挽救那个时代的药。
文化终将传承
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昌明,我们应该重新拾起文化这条路了。从今年7月1日起《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这个时代,科学和文化正在互相交织,科学是我们的左腿,往前迈;文化是我们的右腿,让我们更踏实的往前迈。文化支撑着科学往前迈进。《内经》上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文化是根本。只有同时迈开这两条腿,人类的文明才会走的更远。
这么多年,我试图以我的方式去学习、体会、实践文化的力量,又同时把自己的体会分享给大家。有人相信,有人受益,有人否定。我志向不改。前些年,因缘到了,收了一些少年弟子,但绝不收成年弟子。
多年前,乙卯就有拜师之意,她跟我三年,兢兢业业。于医上,热情不减,于事上,勤勤恳恳。曾反复推荐,拜家父为师,但其志不改,于今日缘分成熟,破例收为门生。
我于医事上,所知甚少,于志向上,无上上,然必倾心传授所知所学。或其无以成为大医,但必能传承吾之心志。
(拜师合影)
希望文化能传承不息。
愿此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中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优酷搜索视频: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