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风起长林那场瘟疫,为什么加五味子之后疗效出奇的好?
2015年,乙未年,琅琊榜一经播出便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何以故?做工精良,剧情丝丝入扣,让人深入迷局之中。
时隔三年,农历戊戌年即将来临之际,琅琊榜二又上映了,其中颇多亮点,观看之后颇觉有益身心,故而闲来写两笔。
琅琊榜一中,有一种叫做寒毒的疾病始终贯穿剧情的始终,也成为牵动所有观众的心弦之处。
然而,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医学术语,总是让人感觉玄化了中医,让人觉得中医遥遥不可及,或许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影视剧,没有传播正常的常识,总是将一些实用的,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描述的稀奇古怪,给人一种中医不靠谱的错觉。
而往往涉及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必定要以医学与巫蛊之术相结合,其中分分合合,不知何为真实。琅琊榜二的一个败笔就在于此。
瘟疫之源有缺口
按理来说,夜秦国的那场瘟疫,最常见的就是鼻子出血,其实这就是典型的邪热壅肺,自然是很多瘟疫的表现情形。但是,濮阳缨排出的两个徒弟释放病源却是在水中,这就完全是两码事了。
通过水污染传染的疾病形成的瘟疫,必定会有一个表现就是肠道表现,比如腹泻,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同时出现昏迷。
而琅琊榜二的瘟疫,明摆着就是鼻流血,咳嗽,头晕,气虚,通过空气传染,是很常见的肺部感染,有点像去年冬天的流感。
但是,还好,如果去年冬天的流感是秋天爆发,估计表现会跟琅琊榜中的描述差不多。
疗效前后为何不一?
黎老堂主在25年前曾经参与过救治那些感染疫情的患者,但是留下来的经验却疗效不好,何以故?这是这部电视剧中留下的疑难点,或者说是编剧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
林溪感染了疫情,老堂主却没能治愈,最后在萧平旌误打误撞泡了一杯五味子的茶之后,林溪姑娘的疾病好转了。
五味子去肺火?
五味子
当然,在加了五味子之后,疫情马上得到了控制,这是后话。五味子到底可不可以泻肺火?或者说,五味子是别有所用,还是真正可以去肺火。
按照中医理论,出鼻血,最常用的药物是栀子,而非五味子。五味子是滋补之药,只有在肾水亏虚,肺阴虚时使用会有很好的效果,或者在风寒在表时结合性温之药加以配伍,便可发挥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不过,按照黎老堂主的“哦,原来是肺火”,则可以断定,这种瘟疫本应该加栀子,方能起死回生。
治疗瘟疫的白茵草到底为何物?
琅琊榜中设置的药物,有很多不合情理,比如所谓的极寒之物,东海朱胶,这是极寒之物?很显然,作者借用的是东阿阿胶,但是不敢直接说,这样会得罪东阿县的父老乡村们。
白茵草是何物?要细论,自然可以在几千种种草药中找到一味,只不过,用来治疗瘟疫,恐怕也是杜撰来的。
看到这场瘟疫,琅琊榜精工细作算是倒塌了。现代的影视剧,已经将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地出神入化,从服饰到做功,剧情到情感,细腻而又婉约,如诗如画。
但,每每到了传统文化,到了救病治人的中医,就开始不认真,不正经。
要问,这部剧是不是正经好戏。戏是好戏,正不正经就不知道了,也许中华文化不亡于知识分子,亡于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