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有什么用?
散步有什么用?
停了两天没有写东西,今天突然发现原来是太累了,没有去散步。
散步是我一直以来培养的好习惯,自从高中每天早晨起来,先在操场散步两圈,然后跟着大部队一起跑;晚饭之前,也到操场跑两圈,然后去吃饭,吃完饭接着散一会步,就这样,这个习惯已经跟随了我十几年了。
今天打开文件夹,发现大大小小的文章居然有四十余篇,几乎每天一篇,有些写的不好,就扔在那,不再管他了;有些是别人给的命题作文,写好了觉得不好又收回来,不过有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好的文章也会被发表;有的是半夜三更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起来写,写完接着睡觉;不过大多数是每天散完步,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慢慢思考,慢慢写。
可以说,散步对写文章贡献不小。
我是中医,所以用中医解释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乐趣所在。
比如散步,以中医来解读就会妙趣横生。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喜欢散步,康德就喜欢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出去溜一圈,然后回到家继续写他的哲学批判书,最后康德把整个德语变成了哲学的语言,影响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散步,业余地说就是两只腿随意走动,两只手随意摆动,可以东张西望,也可以听耳机,更可以三三两两聊着天,开着玩笑一起走。如果用专业的中医来说,那就讲究地多了,首先运动的是四肢,四肢运动有规律还不剧烈,四肢地运动又会反馈到五脏六腑之中的脾脏,“脾主思”,这个时候,最适合我们思考,所以我们在散步的时候往往聊天水平提升地非常快,因为此时人的思维是最清晰地,最优逻辑性的。另外,散步必定配合着匀称的呼吸,“肺主气”,匀称的呼吸必然使人气息条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自然可以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这样脾胃与肺的相互作用,人的思考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理基础。
所以在散步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别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的文章都是聊出来的,每次写文章没有灵感了,就找几个人一起散步,聊天,然后赶紧回到家里,记录下来,稍加修饰,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今天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创意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想到了这个话题,最近几天拉肚子,导致懒散,不散步,导致脾不思,自然就会写文章难产了。
脾脏在中医的话语下主要作用是“主运化”,运化分两部分,运是一个功能,就是把人体从食物之中吸收的营养运送到身体各地;化是另外一个功能,化的更能就是转化,由量变到质变地转化,我们碎片化的知识只是知识,形成不了思想,只有经过“化”的作用,才能把我们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意义的思想或者世界观。
所以很多人遇见困惑了,就会找一两个人,或者找静静,散散步,聊一聊,突然就开通了。
另外,适当地运动四肢,可以使人的脾胃变好,因为“脾主四肢”,四肢地规律运动又可以反过来增强脾地运化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也有一类思想家是不太运动的,比如佛教的僧人大多数都以禅定来修持,但是他们就比较受限制了,大多数佛教信徒选择吃素,少吃,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导致他们不能吃肥甘厚味,这样才能让清净心显现。
佛教信徒给外人的感觉都是容易胡思乱想,这与脾主四肢,脾主思,脾主运化地功能没有很好发挥也是有莫大地关系的。如果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发挥,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地想不开,不会觉得这个色身,五蕴皆苦。
美食家孔子长成这样
道家的仙风道骨长成这样
不懂饮食之道的美国人长成这样
看到上面几张图,突然感觉我大中华人们生活好幸福
从一个角度看,主张静修的学者,脾胃不好的学者,比如道家的无为,道家人物给人的感觉通常是“仙风道骨”,肯定不会是大腹便便。佛教思想也偏向于消极,主张毕竟空。后来的宋儒也主张静修,他们的入世观也没有那么强烈了。而原初地儒家却刚刚相反,主张“自强不息”,主张一个动,所以孔子也是一个美食家,喜欢各种美食,这种人肯定是脾胃很好的,他的思想也放出了万丈光芒。
于此,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胡思乱想,请找一个中医调调脾胃,或者自己散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