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正名
前些时候,魏则西事件持续发酵,让人们的视野又回到了医患关系的思考。能否很好地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中国在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处理各种关系经验,古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儒家学说,今有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要义的马克思主义。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近一百年来中医人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受到太多的歧视,这些歧视或许是善意的,也许是恶意的,但最后对中医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实,中医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恰好是中医的长处,在处理医生与病人、病之间关系上,中医有其特色,也有不少成功经验,总结中医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以下几点是中医药经常被人误解的观念,今试论治,求正于同道:
一、以人为本,保守的治疗观
有人诟病中医拐弯抹角,不能直接治疗。中医人觉得很委屈。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治病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正气,正气足则疾病自愈;现代医学强调病,有病则治病,相对来说考虑人本身更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以“人”为本,现代医学倾向于以“病”为本。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大浪淘沙的洗刷,历史上很多治疗方法经过自然的选择,已经被淘汰。时至今日,被流传下来的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优、简、有效的方式。再者,中医的治疗如汤药、按摩、导引都不会涉及人体内部结构,汤药经过配伍之间的制化、服用后经过肠道的解毒,进入人体的有害成分基本上都缩小到了最小,这比静脉注射等方式让药物直接进入人的体内的处理方式安全系数要高很多。按摩、导引、艾灸之类的诊疗更是与人无伤,一般民众都能学习,都能使用。相对有经验的中医师大多时候开出来的方平淡无奇,既不用大毒的药,也不会用到大剂量的药,几千年的发展也总结出了很多服用药物后的人体反应,如何算正常,如何算不正常,都有明确地说明。比如中医临床经典之中的《伤寒论》,基本上每一个方的服用禁忌、服用后的正常反应、异常反应都说的很明白。中医的这些特点,不管是从医生的态度,还是所用的方式方法还是药物的作用方式,决定了中医药的治疗是保守的,是以人为本,这是中医医患关系相对缓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而现代医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强调去除病灶,能用抗菌素消灭病灶则直接用抗菌素,能以手术的方式去除病灶则使用手术。虽然以严谨的科研态度经过严格的实验、试验,最后运用于临床。但是应用到人体后,人体之间的个体化差异,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变量因素还是存在的,因此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反应的机会要比服用中医药相对要多一些,也许随着先带医学的发展,经验的丰富,这些情况能够慢慢减少,但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开放的思维,多元化的诊疗思路
有人说中医模糊,一个医生一个说法,中医人觉得委屈。
西医讲究的是精确诊疗,要确诊,但是以现在医学的发展水平很多疾病的病理基础都是未知的,即使知道也并非全貌,通过仪器的检验、确诊,确实能确定很多问题。一旦确诊就意味着治疗方案的确定,治疗方案的确定一方面可以使患者相对明白疾病的病理,另一方面也就是意味着否定了其余治疗方案,抓住了一个相对正确的治疗方案,但是放弃了无数个其他治疗方案。现代医学的优点有的时候反而成了医患关系的一个隐形爆发点。
相对于现代医学,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医学流派,医学流派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疾病观都是有差别的,这就造成了中医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疾病,从而得出不同的诊疗思路。以此而论,西医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是基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疾病,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中医看待世界的观点确实多元的,联动的,辩证的,是哲学的看待问题。中医的这种多元化诊疗思路在很多时候让中医饱受诟病,但是无限的可能性给予患者跟多选择的机会。
三、辨证论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人说中医人开方没谱,一次看病一个方,十次看病十个方,中医人感觉委屈。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治疗疾病,从诊疗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医除了有多元化的诊疗思路,还会因为个人的身体、气候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同样是咳嗽,中医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七个证型,七个证型意味着有七个治疗方案,而且这种治疗方案还是大概的,具体到每一个人,中医师又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加减。
另外,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不是孤立的生活在地球上,而是与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有一套自己的气候预测机制,根据太阳、五星、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变化,预测气候,然后运用到疾病的治疗,中医叫做五运六气,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中医人开方也会有变化,比如春天开方与夏天不一样,春天偏向于用温药,夏天偏向于用寒凉的药,这也是个体化诊疗方案的一种体现。
在个体化诊疗方案的治疗下,疾病更能取得效果,对于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的意味,更能让病人觉得合理。
四、亦师亦友,交互学习的医患关系
有人诟病中医看病靠拉情感,靠聊天,中医人觉得委屈。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已经无形地融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是是没有读过书的老一辈人也懂得一些中医知识,什么样是上火了,什么情况是气着了,这些中医知识已经深入人民的思维,所以中医师很多时候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都是双向的,一方面医生可以通过患者与患者的交流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遇见什么情况变重,什么情况变轻,从而指导处方用药。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医师都是养生专家,中医人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专业的眼光分享一些有益的养生方法,给出专业的养生建议,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已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医生-病人的模式。
古代的大医学家也经常说“医者以病人为师”,在不断地临床过程中,中医的成长需要依赖病人,病人的健康需要医生的指导,医患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病人与医生,不如说是师生与朋友。因为这样,病人有困难医生也会想方设法帮忙。如有的人讨厌中药的口味,医生有时就需要在开方配药时稍作改变;病人有情绪不稳,医生要像朋友一样进行开导;有的病人经常出差,医生就要考虑病人服药的方便与否,改变中药的剂型等等。
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形成共同的中医情节及有效的交流,使得医疗主体之间的信息变得更加对称,造成误解、曲解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五、循循劝导,温馨的人文关怀
有人诟病中医人医术不好,以文化代替医疗,中医人很受委屈。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宝库,不仅有治疗疾病的手段,还有日用不知的养生理念和深厚的古典哲学思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了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家思想,也饱含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儒家思想,更包含处理我与意识之间关系的佛家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伦理准则,也是我们几千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中医治病要考虑病人的处世方式,生活习惯和家庭关系,譬如肝病,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习惯、家庭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生活习惯上大量酗酒,熬夜,家庭关系中经常对家人发火,造成肝病易发,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给出中药处方,情志上加以疏导,另外很多时候要求病人在文化修养上加强,让病人多学习古人的制怒之道,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有的时候,病人通过学习国学修身方面的知识,勤加修炼,疾病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在配合食疗的过程中拜托病痛的困扰。中医在文化关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取得效果,也被人喜闻乐道,这些经验在医患之间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六、七情调畅,独特的情志观
有人诟病中医人不好好看病,专管别人的私人情绪,中医人很委屈。
病人因为病痛的烦扰很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医疗纠纷特别是暴力事件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行为,是负面情绪,或因悲痛,或者因为激怒,造成过度发泄,伤及医生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本身。中医则非常关注病人的情绪,病人的情绪会影响到辩证施治的疗效,因此喜怒哀乐皆要考虑,在治疗中也会针对七情的不调处方用药。
中医通过生活起居的细节,以及亲戚朋友的反馈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通过一定的治疗方法化解情绪上的波动及不稳定,人在正常的情绪情况下做出过激的决定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这是中医在处理医患之间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经验。
最后,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应该是简单地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被有意无意地理解成“商业模型”。而事实上,医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寿命,但并不意味着花了钱病就会好,买到了医疗服务就买到了健康,人民的健康是无价的,医生的尊严也是高尚的,社会的和谐,医生与患者之间,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与沟通,创造美好的世界需要双方的努力与克制。中医的很多被人诟病之处其实恰巧是中医本身的亮点与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