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学习中医,才能臻于上乘,才算“讲武德”!?
#上火专辑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江湖,这个江湖有点大,什么样的江湖才是受人待见的,才是一个真正让人向往的江湖呢?
某位网红博士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是正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真正的江湖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何故范仲淹给出这样的句法,实则在江湖也是忧其君,忧其民,在庙堂也是忧其君忧其民,所以才会有“进亦忧,退亦忧”。而少阁主则是想做一个范仲淹式的人物,能够进退自如,自少贫贱,故博学多能。能够在知识的海洋,给出一个方向,期待能有一个“张载”式的不世出的徒弟,那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拨,也能青史留名。
聊着聊着,我就说,我们要培养一批真正的“替天行道”的医生,我姑且叫做“庆余人”,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因为大家都觉得医生是非常伟大的,能够看好人的疾病,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在贪天之功,都是在顺天道而为,并没有改变多少。所以,一个庆余人的理想模型出现了,这也是我要开一个少年班的初衷。
普通人眼中的江湖,是麻烦一大队,但是我们眼中的江湖,则是方案一套又一套。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大脑,可以解决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此种才是有用之途。经过很久的摸索,庆余阁在带领大家学习中医的途中已经预见过很多风景,有的是繁花似锦,有的是艰难险阻。从伤寒论经典班到运气初级班,最后到周易高级班,经过将近三年的培养,一直跟随我们的同学已经成长的非常快,也可以慢慢帮人解决问题了。
这些人是怎么成长的呢?我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的态度,看书一定要看好的,一定要有次序。在我们的课程中,文史哲的内容到处都是,所以从一开始学习我们课程的同学那里,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课程的背后的内容,有些人学习的功夫不深,那就只能停留在教学表表面的程度,但是如果真的深究起来,就需要看很多的书籍了。
以在庆余阁学了很久的老李来说,从第一堂课开始,学习五运六气,然后学习伤寒论,再后来学习周易高级班,前段时间聊天,已经聊到《尔雅》等书籍了,不少学员在学习完我们的课程后,纷纷表示要继续深入学习,所以只能是自己买书学。老李的学习的途径,其实跟我对如何学习中医的理想模型很像了,那就是从古典的理论下手,然后深入中医内部,那么这个中医,将是非常的不错的中医。
其实,要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汉学的那一套理论,训诂学那一套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我一直推荐我们的学员去看汉代的书籍的根本原因,不过在进入这个读书的顺序之前,我还是要讲一个最基础的,这个可能是的公众号的朋友们都可以看得懂的,先学中国学术史。
昨天,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年轻人不讲武德,神仙索就此失传》,文章的本意不在于攻击任何一个人,而在于指出当下中医圈的大弊病,学术不纯,学科发展不正,最起码民间的学术发展就不正。
张之洞说“百年世运浮沉,人才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所以学术是中医盛衰的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学术,那就不可能有好的学科,就不能有好的人才,人才没有,哪里来的中医大发展呢。当下,我们的主流,其实是一个合流,根本没办法把中国文化的旗子扛起来,纯真的中医学术还没有起来。而要学习好中医,那就需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非常的熟悉,要如数家珍,不然的话,很难保证不会犯八卦九宫与五行混淆的毛病。所以,我们先说说怎么开始做学问吧,怎么开始学习中国文化的精髓。
开始学习,肯定需要很多书,按照道理来说,首先需要读的就是两汉以前的经典,因为我们熟悉的两汉 以前的书籍其实并不多,全部读完可能也只有几十本而已,读完之后,对中国的哲学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这对于一个专业的中医人来说,还是很难的。所以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读中国的思想史。
我曾经试探性的问过中医圈的很多朋友,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度过中国哲学史的人很少,尽管是硕士或者是博士,基本都没怎么看过哲学史,而在看过中国哲学史的人之中,读过超过三本中国哲学史的人几乎没有,而事实上,就是要读上基本中国哲学史,读读中国的学术史,这样对中医的根基才有清除的认识,才能“辨章百姓”。
比如,大家读的最多的是葛兆光的《中国哲学史》,这本哲学史之中的五行的解释就有问题,我们只要多看几本其他的哲学史,就会发现。其中,最有看头的中国哲学史,应该属钱穆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还有钟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两本书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做学问的态度,而作为第一本中国哲学史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在表演胡适先生的个人主义。
如果我们熟读这几本中国哲学史之后,再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文言文版)的还有《中国哲学简史》,就好懂多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国哲学的一个很好的材料,这本书有陈寅恪先生的序,而且里面收集了很多古典哲学中的原话。
在这些哲学史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早期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到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好比秦晖先生写了一篇中国社会儒家法家互补的论文,这就很好理解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还有《中国古代思想史》看看,那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就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了这些功底,再去看中医的发展,再去看中医,就会很轻车路熟,会很清晰。
当然,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学术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学才能生术,后世所用的术,都是在学的基础上掏出来的,如果对这些不懂,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在后面的学习中,带着大家一起来发掘,一起来学习。
第一步的读学术史过程,会提升我们的历史站位,也可以提升我们对中医的学术看法,下面我把推荐看的哲学史书籍都贴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看。
推荐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