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欠一次历史的启蒙
中医界欠一次历史的启蒙
时代的烙印,挥之不去的影响
昨天是中医界一年一届的岐黄论坛召开的日子,有幸参加了会议,其中听了几场报告,第一场是李伯纯先生的关于新医学的思考,主要讲的是从天文到地理到人事的中医大宇宙观,以浑天论为基础的中医天人合一观念;第二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凯先的关于精准医学与中医学的报告;第三场是新晋院士关于中药资源与国家战略的思考;第四场是国医大师孙光荣关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中和医学”的概念。其后,在博士生论坛聆听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佼佼者们的报告。
他们都很有特色,其中资格最老的是孙光荣国医大师,他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他的医学思考之中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古代中医人的影子;陈凯先院士则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人,受教育的年代刚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非常浓厚的海派特色;黄璐琦院士则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八十年代那种追风少年的气息跃然纸上;而博士生论坛中的诸位博士则是在00年代接受教育,可谓是老中青少,各有代表。
启蒙的意义在于创造可能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创造价值
五百年前的西方文艺复兴,建立了璀璨辉煌的西方文明,在文艺复兴前就是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万马齐喑,经验哲学占领了整个思想界。文艺复兴就是以新的思想以艺术的形式打破这种局面,在此之前,博学好古研究成为打破这种局面的先声,在博学好古研究的基础上,慢慢打破了神学的统治,形成了近代的学术发展与人性解放。
无独有偶,中国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号称文艺复兴,主要的贡献在于解放人的思想,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就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追求个人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以及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主义,也是以追求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要义的两种学说,他们被这个时代所熏染,同时他们也影响了整个时代,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为什么是这两种主义能够带了如此之大的变革,而不是其他?
历史需要时代精神,更需要遗世独立的永恒追求;回观现代中医教育,满满地时代精神,却没有看到一丝的独立追求。在整个博士论坛之中,二十余个报告,基本上清一色地以西方研究解释中医药,说明中医药。
我经常打比方,以西方科学研究解释中医的作用与疗效,就好比本身是男的,却一天到晚脱了裤子,非得露出生殖器给别人看,让人承认你是男的。
现代中医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医界,因为现代博士生的成功在二十年后就将成为统治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主力军,二十年后他们或者是校长,或者是院长,或者是所长,中医界就再也没有人会站出来开辟一条不一样的路径了。
一个大树要腐烂只有从内而外,才能腐烂地彻底
所以我说,他们都被污染了。
远远朢去,只见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思想外壳,无不打着科学做不科学的事。
中医院校正在加大力度,不断地培养强大的中医掘墓人。
中医界需要一次启蒙,这种启蒙不是让我们能拿到多少国家973项目,也不是能够在sci发多少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文章,更不是又证明了某个方确实能治疗某种疾病。
中医界需要一次启蒙,这种启蒙不是让我们的中医药院校培养多少优秀的博士生,也不是培养多少科研高手,更不是齐刷刷地批量生产科研人才。
中医界需要一次启蒙,这种启蒙不一定要培养多少大师,也不一定要很多正确地成果,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学术生涯里能看到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永恒价值。
中医界需要一次启蒙,这种启蒙不一定为现代的医学建设多少成果,而是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可能,这种可能的存在使价值不会被统一化,而是多元化。
中世纪之所以叫做黑暗的中世纪,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文化,而是他们只有一种思想文化,那就是神学。
文艺复兴之所以叫做文艺复兴,不是因为他们形成了多么正确的观点,而是他们形成了很多可能正确的观点,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观。
望眼过去,中医界齐刷刷地都是科研高手,这个时代真的就是最黑暗的。
别人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这个时代的潮流走了一段错路,对于历史来说,只是拐了一次弯,而对于某个单体个人来说,却是一辈子。
中医人的一辈子,不长,没有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点东西,就被无情地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还欠一次宏大叙事式地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