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春天就要多吃甜!

春天就要多吃甜!
转自公众号:福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yNzE5OTIzOQ==&mid=2247491839&idx=1&sn=959a3bbbc85fb3ba4953e43af6638168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甜,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味道

春天吃什么?

孙思邈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意思是说,春天要少吃酸多吃甜。

中国人自古就很爱吃甜。

没有糖的春秋时期,古人用麦芽等谷物熬煮成“饴糖”,俗称麦芽糖。

麦芽糖性温味甘,归脾、肺、胃经,不仅好吃还是第一个入药的糖,有补脾益气、生津去燥等功效。

到了西周,饴已是常见调味品,有“含饴弄孙”的美谈。

卖饴糖的人,每年两个日子生意最好。

一是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据说灶王爷每年要上天做汇报,所以要给他供饴糖,这样说出来的都是吉祥话。

借着他的喜气,百姓在那天也吃饴糖,就着屠苏酒,唐代劝酒很硬核,都是让人吃糖。

另一个日子是寒食节,古代寒食节要禁火三日,吃什么都没味。只能先熬好粥,搁几块饴糖,甜丝丝的能喝三大碗。

等到西汉,人们开始使用甘蔗制糖,发明了“石蜜”。

饴糖人人能买,石蜜可贵多了!

曹丕曾送孙权百斤石蜜,晋武帝赏大臣5斤石蜜,这可都是要被记入史书的大事。

别看现在四川重庆人这么能吃辣,魏晋南北朝时,他们是吃甜的,连煮鸡烹鸭都要放蜜。

古人的花样吃糖技巧

除了直接吃糖,古人还学会了做蜜饯。

常见的有葡萄干、梅干、杏干,当时还流行一种果麨。

果麨类似现在的酸梅粉,用水直接冲着吃,酸酸甜甜。

果麨难得,当时人们出远门时会带上,和米粉混拌在一起,当做干粮。

魏晋南北朝时,果树很多。

孝武帝修新宫,沿着护城河种满了桔树,宫里则栽满石榴,一橘一红,好吃又喜庆。

掉在地上的水果大家也不放过,捡起来洗干净放大瓮里密封,不多久就成果醋了,做菜时滴上几滴,饭都能多吃一碗。陕西现在有卖柿醋的,很多仍是沿用古方。

唐宋年间,制糖业高速发展,冰糖、白糖相继出现,尤其是宋代的糖霜。

黄庭坚无意尝到糖霜,惊为天人,调侃自己忍不住“舌尖舔鼻尖”。

清朝入关后,小吃甜食和奶制品成为京城的流行风尚。

在清朝人的饮食结构里,甜食是最为重要的主食之一,驴打滚、绿豆糕、萨其玛、粘豆包。

慈禧喜爱甜食胜过肉食,每次用膳都要备好小零食:蜜饯、糖莲子和各类甜点。

当时的奶酪也很出名,用牛乳汁和白糖、糯米酒等食物制成,有“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内以养寿、外以养神”的神奇功效。

春天吃甜,究竟该怎么吃?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春季属“木”,木对应人体的“肝”。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肝胆之气生发的时候,肝在五行中与脾相生相克,因此春天除了养肝还要补脾养胃。

现在很多人控糖,控糖本身没毛病,但也别太害怕它。

甘辛化阳,甘酸化阴,学会吃甜,在春天可以强壮脾胃,避免被肝气克制,为人提供充沛的能量。

春季有不少“甘味食物”,比如山药、南瓜、玉米,应季而食可以补脾胃。

春天还很适合吃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要吃时令食物,《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

北京立春有“咬春”的习俗。

咬春是用春饼卷菜吃,菜一般都是芽菜,有绿豆芽、黄豆芽、菠菜、韭黄和粉条,这相当于给身体一个信号——春天来了,快咬住春天的步伐。

如果平时湿气重、工作累、人容易疲倦,可以喝玫瑰花茶或蜂蜜。玫瑰花解郁,蜂蜜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人间烟火,饮食是最真切的生活。”

从古至今,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不是说“你好”,而是“吃了吗?”

因为我们认为,比起客气的关心,一日三餐才更能反映你好不好。

四季更替,适食而食,不时不食,从食物的节令中追寻健康,顺应自己的身体状态。

所以春天去吃点儿甜吧!

参考资料:
1.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J]. 王维维. 食品与生活. 2001(01)
2.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域性析评[J]. 葛倩晖. 食品工业. 2021(05)
3.王辉编.(2015).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商业出版社.
4.季羡林.(1996).季羡林文集.糖史(一).江西教育出版社.
5.周正庆. (2003). 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1930年代).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山大学).

往期回顾

本作品版权归福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到任何平台
注: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目前福铃发布的平台包括:
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
想观看更多福铃的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福铃最新动态

图片:摄图网
咨询、转载、侵删请联系微信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