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冬天吃点肉就上火?你可能“又热又寒”了

冬天吃点肉就上火?你可能“又热又寒”了
转自公众号:福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yNzE5OTIzOQ==&mid=2247491033&idx=1&sn=79c2a73a5d55b2d9ec2d5932448a325c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小雪作为冬天的第二个节气,

不像立冬、冬至这样引人注目,但它其实是个很特殊的节气。

从秋天起,天空中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树木枯黄。

在小雪时,它们彻底分开了,天地闭藏,转入寒冷的冬天。

天地是怎么闭藏的呢?

可以看看大自然,北方有个明显的特征:水面结冰、土地上冻、万物伏藏。

这都是为了闭藏:闭住表层,保藏深处的温度——
水面结冰后,水下温度在0以上,鱼儿能过冬;
土地上冻后,保护农作物根部不受严寒迫害;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保养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今年是“寒水之年”,五运六气中主气、客气皆为太阳寒水,主下半年气运的也是太阳寒水。

寒+寒+寒,注定今年冷得早、冷得彻底。

这不,刚入冬不久,大部分城市都寒潮预警了。

越是寒冷,越要收藏好身心、养好阳气。

冬天主闭藏,人体进入养藏阶段,此时五脏内的气血是一年中最强的时候,这时候吃肉进补、补气血都能很好的吸收,自古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但进补≠乱补,现代和古代不同,物质资源极大丰富,我们缺的“补”并不多。

而且现代人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各种阴虚阳虚体质,如果还沿用古人的“补”,反而会导致各种问题。

现代人很多是“上热下寒”体质。

什么是上热下寒呢?

也就是身体上面冒着火气,容易上火,嗓子疼、牙疼、爱流鼻血、嘴角长泡、脸色发红,有点不顺心就想发脾气。

但身体下面则冒着寒气,手脚冰凉、小肚子冰冰的、怕冷怕风、经常拉肚子,下半身越来越胖。

这种体质,和我们的工作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现代人多是脑力劳动,气血跟着往上走,时间久了,会导致上面过热,下半身气血不足。

加上我们很少运动,腿脚得不到运动,气血无法引到下半身,下面会越来越寒。

更别提喝冷饮、吹空调、熬夜、吃辛辣油腻食物......脾胃不通,肾阳不足,上下气血很难畅达。

这类人看着很虚,但稍微吃点进补的食物,就会上火,体虚怕冷还是没啥改变。

想想也知道,热的下不去,冷的上不来,全身都不通畅,此时进补只会加剧矛盾,导致各种问题。

有这种情况的,先别急着补,调体质、清余火更重要。

对于中下焦问题,可以多泡脚,因为人的脾、肾、肝都起于下焦,泡脚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罗大伦也很推崇这种方式。

泡脚时,注意水要没过脚踝,阳虚怕冷的还可以搭配艾叶、生姜等泡脚粉,关于如何正确泡脚,我们之前专门写过,戳蓝字《天天泡脚,真的有用吗》可看。

饮食上,把春夏秋的“余火”清一清。

尤其是广东的朋友,突然大降温,体内的火气很容易郁结,外寒内热,导致“寒包火”。

所以专门请教了这个季节最常吃的清热润燥食物,有马蹄、白萝卜、茅根、银耳、胡萝卜、白菜......煲汤做菜都可以,能清内火降浊气,各种体质都适合。

北方气候更冷,小雪后的饮食,要注意全方位护阳,消除外界的寒湿之气。

可以多吃点小米、山药,小米和“土类食物”最适合冬天养脾胃。

还可以多吃点黑米、黑芝麻、黑豆等入肾的谷物,生姜、花椒、胡椒、大蒜等辛味食物,驱寒补肾阳,免受今年“寒水之年”的侵害。

出门要做好保暖,寒湿之气最容易攻击人体薄弱的部位,肩颈、脖子、腰腹、脚踝,都要护好。

别怕晒太阳,冬天的太阳是最好的阳气来源。

列子很推崇“负日之暄”,也就是冬天晒后背。

人体后背是多条经络必经之路,通过太阳的滋补,能使经络运行更畅通,阳气更充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皆依季候而作。

古人总结小雪节气:“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

小雪到大寒是天地闭藏的两个月,人体进入养藏,应收养身心,养护阳气。

顺应时节,在衣食住行中找到身体最适宜的补贴方式,才是最高级有效的养生。

往期回顾

本作品版权归福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到任何平台
注: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目前福铃发布的平台包括:
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
想观看更多福铃的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福铃最新动态

图片:摄图网
咨询、转载、侵删请联系微信

Hi,大家好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山西省中医院
入驻微信视频号啦!!!
怎样才能找到山西省中医院的视频号呢?
扫描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击关注就可以啦!

不仅可以看到医院的短视频
还有各种疾病科普
中医养生类视频等着你来看
快叫上小伙伴一起关注吧!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