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英华】王晞星 德艺双馨的中医专家
王晞星,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病学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卫生部中医肿瘤病学重点专科带头人,“肖汉玺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王晞星名医工作室”传承导师。5月21日,周四,上午是省中医院院长王晞星的出诊时间。早上7点多,他已经来到门诊,外面是排着长队的患者。身为院长的王晞星,更乐意以一名中医专家的身份接受采访,尽管行政、科研等事务缠身,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出门诊,为患者诊疗。中医对他来说,是情感所系,是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1985年,王晞星从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毕业,1991年,在国内最早提出应用中医“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观点,1993年,开展纯中药胃动力药的研究课题,进行新药胃逆康胶囊研究并获得成功,填补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空白;2000年,创建我省历史上首个中医肿瘤专科并发扬光大。医术精湛,德艺双馨,言传身教,努力创新……这些是患者和同行给予王晞星的评价,也是王晞星在中医事业上的追求。热爱中医潜心临床
从进入大学学习中医那天起,王晞星就把做一名铁杆中医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和追求。他常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最初工作的十余年,王晞星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1991年,王晞星在国内最早提出应用中医“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观点,被收录于1997年卫生部中医教材七年制教科书。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溃疡近期均有肯定的疗效,但远期易复发是治疗的难题。王晞星认为,脾气虚弱是溃疡复发的主因,瘀血内阻是复发的次要因素,故以益气健脾、活血生肌改善溃疡愈合质量,可降低复发率。有位患者消化性溃疡多年反复,走遍全国都没有治愈,幕名而来,王晞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详细的病案分析,精心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经过半年治疗痊愈,至今未再复发。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胃肠疾病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治疗难点,中医界几乎无人涉及,根据药物致病的机理,他提出“毒邪犯胃”的论点,研制成胃肠康定新药,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好评。
创建省内首个中医肿瘤专科
成为消化专家后,王晞星并未满足现状,面对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临床放化疗的痛苦及患者求生的欲望,王晞星做出大胆决定,调整研究方向,转向更难的肿瘤专业。2000年,他创建了我省历史上首个中医肿瘤专科,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二次创业。
繁重的任务,艰难的开拓,对王晞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午一两点吃饭,凌晨一两点回家,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省中医院中医肿瘤科由创建初期的3名工作人员、14张病床,发展为现在拥有80余名工作人员的专业团队、2个病区、114张床位、一个放化疗中心组成的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特色鲜明、省内同专业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医疗技术领先的中医肿瘤专科。
为找他看病,许多病人半夜就排队挂号,王晞星也形成一种工作习惯,早上7点开始提前门诊,晚上6点以后加班门诊,出差上飞机前在门诊,出差回来下飞机后第一件事还是出门诊。尽管年门诊量已经达到1.5万人次,然而,对待每一个患者,王晞星都是不厌其烦的解释、安慰,用他的话说,“对每一个病人做到诊病不论贫富,用心皆一,药简效宏,身心兼治。”遇到有患者路资不足、药费不够,他总是自掏腰包予以资助。研治并重以研促治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的科研探索。30多年来,王晞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医的探索和钻研。1993年,中医治疗胃肠运动障碍尚属空白,他便开展纯中药胃动力药的研究课题,进行新药胃逆康胶囊的研究并获得成功,开辟了纯中药治疗胃动力障碍疾病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先后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他主持承担十余项国内外专项课题研究,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研制抗肿瘤系列中药制剂10余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和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王晞星特别注重中医的传承,他时常教育学生,学习中医,热爱中医,把中医当成毕生的事业,把传承当做重要职责;启发学生要多思考、勤实践、肯钻研;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情操。
对于中医的未来,王晞星充满信心地说:“我倡导全省中医系统建立中医医疗集团,这样对引领和促进山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