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有什么不同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都是肾阳虚药。
右归丸由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药、山茱萸(制)、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适用于,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右归丸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四味(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加强了补益肾中阴阳的作用,减少用“泻”妨补之力,以使药效更能专功于补。
六味地黄丸与左归丸有什么区别?
左归丸是张介宾有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去“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龟板胶、牛膝加强滋补神隐之力;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滋阴补肾,但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做成丸剂取重药缓投之意。 并且左归丸组成中多阴柔滋润之药,久服易滋腻阻滞脾胃,脾虚泄泻者慎用。单纯说肾阴虚不足以帮助您判断,是否有热象?体质如何?两者都补肾阴,但一者偏补中有泻,一者纯补无泻,力也有轻缓之分。
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都是滋补肾阴的,作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指导意见:首先草药成分组成不同,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泄,适于久服;左归丸适于峻补,不可久服。左归丸适合重症肾阴虚之人,能治六味丸不能治之肾阴虚。
六味地黄丸与左归丸,谁更厉害?
人们都知道,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的,准确的说是补肾阴的,但却很少人知道左归丸,其实左归丸也是补肾阴的经典方剂。左归丸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发明的,适用于真阴不足证。
先来看看左归丸的药物组成。左归丸由大怀熟地24克,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12克,菟丝子12克,鹿胶12克,龟胶12克八味药组成。与六味地黄丸有三味药相同,即熟地、山茱萸、山药。左归丸的主要功能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要用于以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耳聋失眠,口燥舌干,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为主证的真阴不足证。
那么,这个左归丸的组成又有什么讲究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组成的君臣佐使是怎样的?左归丸中,以熟地为君,主要起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的作用;以山药和山茱萸为臣,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枸杞、牛膝、菟丝子为佐,其中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鹿胶、龟胶为使,二者为血肉有情之品,起到补督任之元的作用,其中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诸药合用,就起到了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效。
至于为何去掉六味地黄丸的丹皮、茯苓、泽泻,正如《医学举要》中所记载的那样:“左归宗钱仲阳六味丸,减去丹皮者,以丹皮过于动汗,阴虚必多自汗、盗汗也;减去茯苓、泽泻者,意在峻补,不宜于淡渗也。”那么,左归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去掉了丹皮、茯苓、泽泻,而加上了牛膝、菟丝子、枸杞、鹿胶、龟胶五味药,是何深意呢?
对于这个方子的精确解读,还是这个方子的创始人最具有发言权,张景岳认为,“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所以去掉了六味地黄丸中的“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龟板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正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六味地黄丸的配伍是三补三泻,而左归丸却是“纯补无泻、阳中求阴”。
至于左归丸的适应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明确描述,即:“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左归丸)主之。”
仔细对比六味地黄丸与左归丸,两方只是换了佐药和使药,君药和臣药是没有变动的,这么一个变化,究竟二者的作用又有多大的差异呢?首先来说相同点,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然后再来说说不同点: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也就是说,一般程度的肾阴虚,服用六味地黄丸即可,如果肾阴虚损的很厉害,还是需要左归丸。
在临床运用时,还是需要根据证型的各自特点,选用最恰当的方子,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