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中医十大类方之--黄连类方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或黄连的根茎。黄连味极苦,噘之唾液可染成红黄色。说起黄连,中国人几乎无人不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似黄连”等民谚,都把黄连作为苦味药的代表。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中国人是十分清楚的。我国应用黄连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连“主热气目痛,目次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并置于上品药之列。《伤寒论》中共12方使用黄连,如黄连配黄芩,半夏等的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干呕,心烦不安等的“痞证”。配半夏,瓜蒌等的小陷胸汤,治疗心下按之痛,脉浮滑等的“结胸”;配黄芩,阿胶等的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的“少阴病”;配桂枝等的黄连汤治疗腹痛,欲呕不呕。尚有配白头翁治痢疾,配大黄,黄芩止衄等。《唐代的《外台秘药》中也有许多黄连的验方,如黄连解毒汤配黄芩,黄柏,栀子治热盛谵语,吐血纽血,配地黄,石膏治疗消渴。后世尚有治痢的香连丸,止呕的连苏饮,治胁痛的左金丸,治心烦失眠的交泰丸,均属于黄连类方。黄连是清热泻火药,应用范围相当广。按中医传统的说法,黄连能清以下的火热;第一:心火。古代中国人将人的思维,精神活动首先归结为是“心”的功能。人的喜悦称之为“心里高兴”,人的悲伤称之为“心里难受”,人的烦躁失眠,神昏谵语,健忘,发狂称之为“心火上炎”。所以伴有烦躁不安的高热,吐血,皮下出血,尿血,口舌糜烂等证,可以使用黄连。第二:胃火,中医将烦渴喜凉,口臭齿痛龈肿,心下痞痛称之为胃火。第三:肝火。中医说肝开窍于目,故肝有火必烦躁易怒,且红肿痛,或头痛眩晕。第四:湿热。指具有消化道症状的热象,如心下痞,恶心呕吐,胃痛,腹胀,下痢,腹泻,口臭,口疮,痔等发热,舌红苔黄腻者。第五:热毒。指皮肤及皮下的细菌感染,如疮疖,丹毒,烧伤等,常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黄连证黄连的应用有无特异性的指证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根据《伤寒论》的用药规律及笔者的用药经验,黄连证当有以下三部分组成:1:烦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2: 心下痞,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老,舌苔黄腻,舌面较干。烦躁不安是黄连证的重要指证。《伤寒论》中黄连用量最大的是黄连阿胶汤,用至四两,治疗心中烦,不得卧。其次是黄连汤,用至3两,治温病“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临床经验,黄连类方对患者的焦虑,烦躁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故中医有黄连除烦的说法。此外,患者尚有伴有心悸心慌,睡眠浅而易惊,甚或颠倒转侧,不得安眠。严重的精神症状可以表现为精神错乱。从《伤寒论》可见,凡心下痞者,必黄连与黄芩同用。所谓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一种闷胀的感觉,但按之并无肌卫现象,有的患者可以有轻度的胀痛,按之更甚。黄连证的这种腹证,有时患者会主动诉说,但有的不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患者,往往忽略不说,这时医者可以询问一下,还可以用手作心窝部的触诊,患者往往会感觉不适感或胀满气窒感,或疼痛感。黄连善治热痢,所谓热痢,是指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粘腻或粘液或血液。《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后世的香连丸,驻车丸等都是治疗热痢的验方,方中都有黄连。黄连证中舌质舌苔一项有特异性,笔者称之为“黄连舌”。本人经验,“黄连舌”的出现对考虑应用黄连及黄连类方的意义比较大。一般来说,舌质淡白,质胖嫩,或苔白滑,白腻均为虚寒证,与黄连证的性质相反。此外,舌质虽红,但质胖嫩者,属气虚或阳虚,黄连仍非所宜。故可以认为黄连舌是必见证。现代对黄连的药理研究报道颇多,其药理作用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中枢作用:黄连水煎剂能减少实验动物的自发运动量,能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效果。小檗碱小剂量经加强小鼠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大剂量可消弱之,同时能加强抑制过程。(2)抗菌:黄连及小檗碱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特别是肠内细菌群有强烈的杀菌,抗菌作用,其抗菌谱极为广泛。(3)对消化道的作用:止泻,促进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反射性促进胃肠运动。对实验鼠的紧张性胃溃疡,黄连的水煎剂无论是皮下注射或者经口投予,都显示抑制效果。(4)抗炎作用:在以阻碍受精卵的肉芽形成为指标的抗炎作用实验中,提示黄连提取物及小檗碱有明显的抗炎作用。(5)降压作用:静脉注射与口服均有降压效果,一般认为其降压的机理与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与增强乙酰胆碱有关。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