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为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索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石膏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凤阳产的最为出名。石膏是中医的清热药。《神农本草经》说;“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名医别录》说;“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热。。。止消渴烦逆。”与大黄一样,石膏常救人于危重症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赞誉,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有石膏的记载。如清代诗人袁牧患暑虐欲死,得石膏而解,其事载于《随园诗话》;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1793年的京城大疫目击记,说时有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活人无数。中医界还有许多擅长使用石膏治病的专家。如近代名中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退热,名“阿司匹林石膏汤”。近代四大名医的孔伯华善用石膏,雅号“孔石膏”。 石膏证 石膏所治疗的热证,并不是俗说的发热,而是一种以口渴,舌干,身热多汗,脉象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反应状态,中医称为“燥热证”或“气热症”。本书称之为“石膏证”。这种状态与人们在酷暑高温时所出现的生理反应类似,即大量出汗,口渴,烦躁,轻度头痛等。这种燥热证在急性发热性疾患中常可以见到,在一些慢性病,过敏性,代谢性以及内分泌系疾病中也能见到。 其特征为: 1:烦渴喜饮; 2:恶热多汗; 3:舌面干燥; 4:脉洪大,浮滑。 烦渴喜饮,表示患者有强烈的渴感,而且能大量饮水,以前中医常用“大渴”两字来形容。恶热,指患者怕热喜凉,热则烦躁不安,且出汗较多。因为汗出,皮肤反而不那么灼热。舌面可以有舌苔,但舌面必须干燥,如果舌苔润滑或腻,即非石膏证了。脉象洪大,浮滑为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凡身热多汗者,多见此脉。以上四项指证常常并见,只不过表现的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罢了。 石膏证与大黄证不同。大黄证是以便秘,腹痛腹胀,据按,舌红,苔焦黄腻为特征的,表示胃肠内有有形的宿垢燥屎充满其中,故谓之实热证。石膏证的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不突出,而以强烈的渴感,身热,多汗,脉洪大为特征,表示体内有五形的燥热之气弥漫燔灼,故谓之燥热证,气热证。 石膏证与桂枝证也需要鉴别。虽然桂枝证有自汗,自觉的身热,脉浮大等,似乎与石膏证相差不多。但桂枝证恶风而自汗,而石膏证恶热而多汗;桂枝证不口渴,石膏证烦渴;桂枝证脉虽大而缓,石膏证脉大而洪滑。而且,桂枝证多见于慢性病,石膏证多见于急性热病,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石膏证可以出现许多疾病的病程中,所以石膏证常与其他药物想配伍。石膏与知母同用,可以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高热,烦渴,多汗。如白虎汤。石膏与麻黄同用,治疗身热汗出的咳喘,浮肿,如麻黄类方的麻杏石甘汤,越婢加术汤;石膏与人参,知母同用,治疗糖尿病的口渴;石膏与桂枝同用,可以治疗发热恶风,关节痛,如桂枝加白虎汤;石膏与大黄,麻黄,栀子等同用,可以治疗发热,便秘,烦躁者,如防风通圣散。有些处方已在相关类方中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以白虎汤为代表是石膏类方。 石膏的主要成分是CaSO4.2H2O,其解热作用微弱,但石膏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后,便可以表现出交钱的清热功能。有报道是高度水煎溶液对家兔等实性发热模型有退热作用,退热快但不持久。石膏中的Ca++对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有重要的意义,故石膏能增强免疫功能。Ca++能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等。以上药理研究结果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石膏的临床效用,笔者认为,临床应用中药仍应沿用前人的临床经验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