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 【功 用】 和胃降逆,平调寒热 【今用处方】 干姜15黄芩12黄连5-12党参15 【经典方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 【适用病症】 (1)银屑病 患者若见胃脘胀闷,腹痛腹泻,纳差,或时有呕吐,脉虚数,可投本方酌加补骨脂,白芷,乌梅,土茯苓,菝苆等中药治疗。 (2)天疱疮 患者口腔糜烂疼痛,白色粘稠唾液不停流出,疼痛剧烈,伴胃脘涨闷,腹痛腹泻,纳差,或时有呕吐,舌红,苔黄腻,脉虚数,可投本方合五苓散治疗。 (3)湿疹 患者若见胃脘涨闷,腹痛腹泻,纳差,或时有呕吐,脉虚数,可投本方酌加白鲜皮,土茯苓,荆芥,防风等中药治疗。 (4)荨麻疹 患者若见胃脘涨闷,腹痛腹泻,纳差,或时有呕吐,脉虚数,可投本方酌加补骨脂,荆芥,防风,路路通等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慎用。 解析:本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历代医家皆以其主治胃反呕吐。本方与半夏、生姜、甘草等泻心汤同取辛开苦降甘调法,同治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但主证有所不同,泻心汤证以痞为主,呕、利为次,本证以呕为主,未及心下痞。说明虽见寒热相阻,逆而作吐,但未达气痞程度,因症状较轻,且制方用药仅用泻心之半。 栀子干姜汤与本方都可以治疗胃热脾寒证,前方所主的胃热,只是胃热而不兼湿,脾寒而不兼虚;而后者所主胃热兼湿,脾寒也兼虚。前方所主胃热脾寒不分轻重,而千姜黄连人参汤主胃热脾寒以胃热为主。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2.《医方考》: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可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可以补虚;复用芩、连之苦寒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 3.《伤寒本旨》: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阴阳不相交通,故以干姜、芩、连寒热并用,通其阴阳,辛苦开泄以降浊;人参补正而升清,则中宫和而吐利可 附注 四味人参汤(《卫生总微》卷七)、干姜芩连人参汤(《医学入门》卷四)、干姜黄连黄芩汤(《伤寒大白》卷二)、人参黄芩黄连干姜汤(《麻科活人》卷三)。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干姜黄连人参汤”。 【医 案】 俞长荣医案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人参1 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1]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按语】 本证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此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潞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药液不冷不热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 【处方与加减】干姜25克,黄芩、黄连各25克,人参25克(党参2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 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