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一枚(15g)炮,去皮,别煮取汁,大黄二两(10g)黄连一两(5g)黄芩一两(5g)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责之,须臾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也可按照推荐剂量一并入煎。附子泻心汤是附子类方中的清热剂,泻下剂,临床上单纯的虚寒证,附子证固然有,寒热虚实相兼的病症也有。如平素体质阳气不足,或老年人体弱而伤食者,或本来是实热证而使用寒凉药太过者,常可出现本方证。一方面是腹满,上腹部痞满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舌苔黄腻的大黄黄连证;一方面则是恶寒四肢冷,出冷汗,脉沉微弱的附子证,治疗必须兼顾。《伤寒论》规定:“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是黄连,黄芩证,属热;恶寒汗出是附子证,属寒。患者素来有恶风恶寒,自汗出的表虚症状,因病情变化,出现了心下痞的里热证,其恶寒汗出的表虚的症状,因病情变化,出现了心下痞的里热证,其恶寒汗出的常见症状一时消失,但之后恶寒汗出的症状再度出现,且程度更重,并有肢冷,精神萎靡,脉沉微弱等阳虚的症状。这便是附子泻心汤的适用症。 附子泻心汤证如下: 1:心下痞,或上腹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甚或昏厥,舌苔黄腻;2:恶寒汗出或额上冷汗,肢冷,脉沉微弱或血压下降。附子泻心汤证多见于痢疾,慢性肠炎,老年伤食,胆道疾患,肠粘连,肠梗阻,胃溃疡等。一些出血性疾患也有使用机会。《伤寒论》中本方的煎服方法特殊。先以沸水侵泡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约5分钟后,即可去渣取汁备用。附子令煎后,与前者的药液混合,分数次温服,传统经验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大黄,黄连,黄芩对胃肠道的刺激过大的副作用,并且,与附子配伍有增效的作用。《伤寒论》中以泻心汤命名的方剂有五: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本方附子泻心汤。观其用药,均有黄连,黄芩;析其指证,均有心下痞。本方以黄连,黄芩与附子相配伍,其方证的特征是有心下痞痛及附子证,故临床不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