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房销售两周年碎碎念药房销售两周年碎碎念
又到六一儿童节了,平凡的节日,对我来说却是特殊的日子,因为自己恰好是六一节入职大参林的,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年头了。为了所谓的“仪式感”,我想,总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说点什么。
说点什么呢?那就从每天的销售谈起吧。在药房的工作就是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顾客,从他们进店开始,听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拿药或荐药,偶尔能碰到一个大单,也是美滋滋的事。
有时候细想,接待顾客也挺有意思的:大部分顾客进店都是直奔主题,自己想买什么就直说了;一些顾客也会把药店当超市一样进店闲逛,左瞧瞧右看看,但最后什么也不买;一些顾客也会挑毛病,为了挑一个效期长的,把药一盒一盒看过去;一些顾客甚至一边说你的药很贵,一边又拿几盒放进篮子里;一些顾客会很反感你的推荐,讲文明的顾客会说不需要了,极端的顾客甚至会反问你:买那么多干嘛,你以为当饭吃啊?一些顾客长期吃高血压药,却连药名都说不出来,总说我要看一下盒子才知道,真的带TA去看时,顾客又蒙圈了;还有一些顾客会以为你给他推荐的药都是贵的,你就是想坑TA,总有一种防备心理……
说到这里,难免想起自己当年刚进药店时的情景,我自个儿是诊所出来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里总有那么点“医德”。
可以说我的销售很不好,首先,从来不会推荐保健品,因为我自己都不看好它;其次,遵循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其三,卖的都是良心药,就是那种小小瓶的,可谓物美价廉,重点是同样能治好病。
后来,店长见我的业绩一直没有提升,接连给我上了几节“政治课”,而当年不懂事的我还举个栗子反驳她:比如腹泻患者,若是吃了生冷食物,吃点止泻药就好了,并不需要消炎药。而她的想法是你给人家加了消炎药,人家吃好了,反而会觉得你很专业,对你产生信任。我听了不以为然。
“政治课”上完之后,同事们又给了我新一轮的“开导”:有人跟我说,干我们这一行,睁开眼睛就开始骗人;也有人说,就算你不骗他,他到别的地方也还是会被骗……
但我始终对这方面没有什么“觉悟”,甚至有点顽固,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
大概有小半年后,我慢慢开窍了,一方面似乎是想通了,一方面是迫于压力吧,但终归是走上了“正轨”。
多年后的今天,回头想想有点滑稽,明码标价的销售,何来欺骗一说呢?患者进店购药,店员辩证荐药,一个有需求,一个有服务,根本就不存在欺骗的说法嘛。
纵然有时候推荐的药品是贵了点,但贵有贵的道理,有的药贵点,但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确实更低一些;纵然有时候顾客购买的客单价高了点,但如果是疾病必须的药品那也不为过,毕竟患者购药不就是为了健康吗?
再来说到执业药师,从非医药专业毕业到取得双证药师,从乡村诊室到药房摸爬滚打多年,比起那些“生大”毕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算是过关,但自认销售做得并不够好,什么原因呢?姑娘们说,输在一点不是很能说,有时候明明多说一两句就能成交的事,就是欠了个“金口难开”。
除了能说之外,销售做得好也有一方面是靠“运气”,有的顾客一进店就说我要西洋参,这就是运气。有时候实力也包含了运气,但运气却不等于实力。若能像姑娘们一样吧啦吧啦,再加上专业的讲解,直击顾客的痛点,那真是无敌了。
前不久,店里来了个男同事,也叫李药师,他会在销售中不知不觉向顾客表明自己是执业药师,而后的讲解和推荐就变得顺利了。
但我不一样,从来不会向顾客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或炫耀的事,不需要常常挂在嘴边。
唯有一次,我对一个中年顾客说自己是执业药师时,她的回答是:这都是你们公司为了包装自己打造出来的……此后,我不再说什么。
直到李药师来了之后,改变了这种情况。
某次聊天中,我发给他一张自制的名片,他惊讶地说道:大参林还给药师打造这么高大上的名片啊!不久后,那张在我电脑里躺了半年的名片终于在图文店打印出来了。
他还说,这种专业技能上的优势你就是要展现出来,不用藏着掖着,你把它藏在兜里,别人不知道,对别人来说就是=0。
我说自己这是低调,他说明明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时候,你却低调,你这不是低调,这就是闷葫芦。
我一想,为什么自己在医药行业会平平无奇,没有什么价值地位?这就是一大原因。
后来的日子里,在接待到优质顾客后,我就会给顾客递上一张名片,并自豪地说自己是李药师,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我联系。虽然每天送出去的名片不多,但这一举措确实给我带来了回头客,并且都是“粉丝”。
接下来说说投稿那些事,从业以来关注了很多医药,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在了解行业动态的同时,也增涨一些专业知识。
额外的福利是,在得知一些可以投稿后,自己也尝试开始了写作投稿,稿费大都是基础稿费200元+阅读量0.01,还算不错。
回想自己写文章多年,平常的积累并不是无用功,让我在有了灵感之后可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但遗憾缺的就是那可贵的灵感。
入职以前,我曾在“真实职业故事”投稿,单篇稿费600元起步,但写作要求严格,字数要达到3000以上。当时我的文章是《执业药师的悲哀:我们只是卖药的》,五次反复修改与投稿,但最终编辑给我来了一句:相似的文章网上已经有了,抱歉。至此,我彻底放弃了……
入职后,每天站在药房销售最前线,接触到的都是患者和顾客,终于有灵感可以写稿了。于是,我开始写稿投稿,体验了一把文字变现。
灵感也不是常常有,心情也不是常常有,至今为止,断断续续已过稿15篇,收到了超5000元的稿费,其中一篇《春节期间,我在药店卖口罩》阅读量10万+,单篇稿费超1700元。
如果你们对医药行业投稿有兴趣的话,改天我专门整理一下部分可以投稿的,和大家做个分享。
如今,我还继续奔跑在写作的路上,而不同的是,新来的李药师在我的影响下,也投入到写稿行动中,甚至我们还有一篇共同创作的文章,题为《联合用药新思路:将产品包装后推荐给顾客》。
说到李药师,我们常常一起聊天,聊行业动态、聊门店销售、聊专业知识。他有很多新思路、新点子,对我影响很深。
某次聊天中,他说现在的专业知识培训一点意思都没有,一个人在照本宣科地讲,别人却未必都有听,听了也未必会用。他的想法是与其念一下产品功效与卖点,不如每人每天提出一个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答。这样一来,解决的问题多了,大家的专业知识自然就提上来了,而且实战中的问题,再回到实战中去,自然得心应手。
他还有一些优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专业的问诊,他总会在接待顾客中问很多问题,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再推荐药品;二是送别顾客,时常听到他对出门的顾客说慢走,而对他自己的顾客就更不得了,总要送到门外才作罢。
他说,我有一点做得不好,就是接待顾客有好几个步骤,前面都完成得很好,唯独最后一步没有去做。
我猛然听懂他的意思:原来在顾客买单后,你在送别时再对他说药品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时顾客是最没有防备心的,也最容易赢得顾客信任,而他的名片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个时候递给顾客的。
不知不觉,又啰里吧嗦了这么多,也许写文章就是这样吧,灵感来的时候就像拉稀,一泻千里,灵感缺的时候就像便秘,屁都没有。
回头看看,这篇算是写得比较随心的文字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语句,通篇一气呵成,但却贴近生活,接地气儿,不知道你们是否会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
//相关推荐//
这篇文五次被拒稿后,我放弃了
药房里新来了个男同事
回忆初入医药行业的我
作者简介:左左,执业药师,一个普普通通的药店人,从事医药行业N年
点赞、留言、分享都是随我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