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偏性
今天中午最后一位患者来看产后调理,说喝了炒麦芽后湿疹发作了。
细问,以前也有过喝炒米湿疹发作的经历。
咦,难道对碳水或麸质过敏吗?
又得知平常吃米饭面条面包之类的并无过敏。
查舌按脉有郁热。
果然最近有口腔溃疡,颈部淋巴结疼痛。
那么就想明白了,并不是炒米、炒麦芽过敏,而是她体质偏热,炒米、炒麦芽性温燥,喝了之后加重血热了,而发湿疹。
患者惊道:原来如此,我最近还喝了黄芪、当归泡水。
怪不得口腔溃疡、淋巴结疼痛了。
任何中药都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之所以起作用就是用它的偏性。
之前微博举过例子,有患者有湿疹,就觉得自己湿气重,天天吃薏苡仁粉,其实她舌红少苔,都阴虚了,哪有湿气,所以天天口干。
还有一个小孩子,特异性皮炎,家人听说白茅根煮水对皮炎都好处。但小朋友也是舌红少苔,阴虚体质,白茅根利水祛湿,这就是辨证不准确。
但不是说开头的女士不能用黄芪、当归、麦芽,后面的案例不能用米仁、白茅根。
我们处方需要综合考量,有几分热几分寒,有几分虚几分实,把方子调到当下的平衡,注意是当下,因为人体时刻在变化,方子是一周一周开,不是一个方子喝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