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抱睡、奶睡、夜醒科学指南,先学理论后实践
本文的作者是我学习睡眠的一位师姐,是认证的睡眠咨询师,3个孩子的妈妈,睡眠理论加实践派。本文是转载,首发医来er趣。
本文前5条是理论,尤其第3条是家长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哈哈,自己去看哦。
第6和7条是哄睡、抱睡、夜奶的解决方法,严格按照这些方法来,对缓解宝宝睡眠问题肯定是有帮助的。
第8条,回答了好多妈妈关于孩子趴着睡的问题。文章理论结合方法,适合有钻研精神的家长们阅读,加油哦。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非常长,不愿意看完,那么可以看第2篇,这是我们育学园关于睡眠的文章,会让你在笑的肚子疼(不笑你来找我!)的时候,学会怎么处理夜醒的问题,并且你也会安心很多,原来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每夜醒来10几次的折腾他们的爸妈的,哈哈。
作者 | 又中苡
在平时的咨询中,经常碰到一上来就抱怨自己的孩子是“睡渣”。经过进一步的交流之后,这些被贴了“睡渣”标签的孩子中,只有极少部分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问题,大多数的孩子的睡眠“问题”是因为家长的焦虑而被放大,病急乱投医的结果。
今天的这篇文章总结并回答了最困扰家长Top8与婴幼儿睡眠相关的问题。文章篇幅较长,建议家长可以选择与自己孩子的睡眠情况相关的内容首先阅读。
在本文中,您将了解到以下内容:
宝宝睡眠那些事
1、宝宝的睡眠特点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多大的娃可以睡整觉?不能睡整觉需要焦虑吗?
3、睡眠与生长发育到底是关系?晚睡会影响宝宝长高吗?
4、不同月龄宝宝对睡眠的需要时多少,白天和晚上如何分配睡眠时间?
5、朋友圈传播的睡眠训练有用吗?为何有人反对,有人却推荐?
6、喜欢哄睡、抱睡和奶睡的娃,原因和对策是什么?
7、夜奶的痛只有妈妈知道,如何搞定一夜N次奶宝宝?
8、从宝宝出生到现在,一直喜欢趴着睡,怎么破?对身体发育有影响吗?
Q1、宝宝的睡眠特点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睡眠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平静的状态。我们的睡眠由两种特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睡眠形态所组成: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和 REM(快速眼动睡眠)。
我们整晚的睡眠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由NREM和REM组成的睡眠周期,以及睡眠周期交替时出现的局部短暂觉醒所组成的。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的睡眠周期大约为90分钟,其中安静踏实的NREM睡眠占约80%-85%。
小宝宝的睡眠和成人有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是非常明显。
第一、宝宝们睡眠周期更短,大约只有45-60分钟。
第二、宝宝的REM睡眠形态占的比例更高。
其中早产儿的睡眠中,REM睡眠占了80%,足月新生儿占50%,3岁幼儿占1/3,青少年及成人占1/4。
这些睡眠形态的特征意味着宝宝会更加频繁的回到容易受打扰的轻浅睡眠和更多次的短暂醒来。
因为身体动静打断REM睡眠的情况,在宝宝6个月之前很常见,家长会观察到宝宝会多次醒来,并再次快速入睡。所以当家中小宝宝在睡眠的过程中发出一些动静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第一时间一个健步冲上去,这很有可能是宝宝处于轻浅睡眠中的正常睡眠动静,给宝宝机会,他们还有继续入睡的可能。
宝宝这样的睡眠模式对其的存活,生长,发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有研究表明(Siegel 2005),活跃的REM睡眠和大脑的发育相关。更短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周期交替时出现的短暂觉醒,可以让宝宝检查周围环境一切是否如常,更有研究表明易醒的宝宝处于更低的SIDS出现几率(Horne et al 2002)。
4-6月龄开始,宝宝的睡眠形态基本成熟,睡眠周期循环和易醒点如下图所示。
Q2、多大的娃可以睡整觉?不能睡整觉需要焦虑吗?
宝宝何时可以睡整夜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周岁以下的孩子只有1/3可以一觉到天明。下图是不同月龄/年龄段宝宝可以一觉到天明的一个比例图。
图片来源:《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宝宝睡眠周期的特点,决定了宝宝会有更加频繁的短暂醒来。那些可以一觉到天明的宝宝,并不代表他们在夜间不会醒来,而是说当他们处于短暂醒来的阶段,不需要借助过多的外界帮助就可以再次入睡,甚至家长都没有察觉到宝宝的夜醒。
如果您因为宝宝无法“一觉睡到大天亮”而焦虑,建议家长先调整对“整觉”的期待。先立一个小目标:如何帮助宝宝实现连续5个小时的睡眠。对于婴幼儿来说,连续5个小时的睡眠已经可以被称作一个整觉了。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小目标,建议家长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排查阻碍宝宝拥有更好睡眠的因素:
● 睡前过于兴奋
● 有东西在干扰宝宝
● 使用了错误的睡眠暗示
● 缺乏合理稳定的作息规律
原因排查方向
睡前过于兴奋睡前程序(内容,顺序,时长)有东西在干扰宝宝身体外部的原因:噪声,明亮的光线,太热,太冷,太干,异味等);
身体内容的原因:饥饿,鼻塞,胀气,长牙的不适以及其他疾病和生理因素;
宝宝和家长的情感连结和压力状态:亲子陪伴的缺失和分离焦虑。
使用了错误的睡眠暗示必须摇晃入睡,必须吃奶入睡,必须抱着睡缺乏合理稳定的作息规律白天的小睡安排(次数,时长)
白天的活动安排(内容,时间,时长);
夜间就寝时间的选择。
这里特别提醒家长留意破坏宝宝睡眠的医学因素,如果出现下列看似平常的情况,请不要视而不见。家长如有任何不确定的地方,请及时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意见。
现象可能的原因
频繁的夜间咳嗽过敏,哮喘,胃酸反流,异物吸入长着嘴睡觉
打鼾/口呼吸
床单上有很多口水
挑食不肯吞咽食物睡眠呼吸障碍
Q3、睡眠与生长发育到底是关系?晚睡会影响宝宝长高吗?
当我们处于NREM睡眠的深睡阶段,是生长继续分泌最旺盛的时候;当我们处于REM睡眠状态的阶段,是我们的大脑有着和清醒时候类似的活跃度的时候。这两种睡眠状态各司其职,不可或缺。
很多家长会担心,错过了某些推荐的入睡点之后,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为“据说”某些时间节点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这个观点是不正确。
生长激素的分泌和睡眠阶段相关,并不是与钟表时间相关联。如图所示,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入睡之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睡眠大周期。
相对于就寝时间的选择来说,保证宝宝可以有充分,稳定,连续的睡眠对其生长发育更有正面的意思。
入睡时间和睡眠量只是影响宝宝身高的一个因素。宝宝的身高主要还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就像姚明的孩子,不管小时候睡的怎么样,她的身高已经是赢在起跑线上了。同时,后天的饮食,营养和运动锻炼也会影响宝宝未来的身高。
虽然晚睡不一定会影响宝宝的身高,但还是不建议年幼的宝宝睡的太晚。
入睡过晚的宝宝必须占用白天的时间才能保证其夜间睡眠的充分。这样就会影响宝宝白天的活动安排,尤其是户外活动时间的安排。缺乏户外活动会使大宝宝无法充分放电,导致晚上入睡困难。直接的结果就是陷入越睡越晚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晚睡的宝宝在并觉期会碰到更多的阻碍,造成新的睡眠问题。
Q4、不同月龄宝宝对睡眠的需要时多少,白天和晚上如何分配睡眠时间?
关于不同月龄宝宝对睡眠的需求,最常见的一个指引就是美国睡眠基金会的睡眠总量推荐表
图中深蓝色部分表示:每天推荐的睡眠总量(小时)
图中浅蓝色部分表示:也可能合适的睡眠量(小时)
图中橙黄色部分表示:不推荐的睡眠总量(小时)
月龄/年龄
觉少宝宝睡眠量
推荐睡眠量
觉多宝宝睡眠量
0-3月龄
1113
1417
1819
4-11月龄
1011
1215
1618
1-2岁
910
1114
1516
3-5岁
89
1013
14
这个推荐的婴幼儿的睡眠总量还是有些粗线条。根据平时累积的咨询经验并结合市面上相关的睡眠类书籍,我整理了下面这个睡眠总量参考表。
月龄
睡眠
总量
夜间
睡眠
日间
小睡
小睡
次数
新生儿
14-18
不定
不定
不定
虽然宝宝在这个阶段睡很多,但是睡眠时间零星分布在夜间和白天,没有规律。直到6周的时候,宝宝夜间的睡眠时间开始延长。
1月龄
15-17
8-10
6-7
3-4
3月龄
15
10-11
5-6
3-4
6月龄
14
10-11
3-4
2-3
大多数(84%)6个月大的宝宝每天只需要小睡两次
6-9月龄之间,是绝大多数宝宝的黄昏觉消失的时间段
9月龄
13-14
11
2-3
2
12月龄
12-14
10-11
1.5-3
2
宝宝满周岁以后,会出现白天小睡“一次不够,两次太多”的情况。少数宝宝在12个月的时候白天只需要一次小睡也不会造成过度疲劳;大部分宝宝需要在15-18个月才能完成白天小睡2变1的整合。
2岁
11-13
10-12
1.5-2
1
3-5岁
11-13
11-13
不定
不定
白天的小睡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完全消失,充足的夜间睡眠显得更为重要。推荐睡眠总量为11-13小时。
Q5、朋友圈传播的睡眠训练有用吗?为何有人反对,有人却推荐?
朋友圈传播的关于睡眠训练的内容需要家长仔细甄别其内容,警惕不良建议。对于睡眠训练的意见分歧主要来自对“睡眠训练/引导”的误解。
狭义的睡眠训练会认为“只要让宝宝哭个够,就能学会自己睡的。”这样的观点完全忽视了宝宝哭声背后的需求,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不推荐家长采纳的。
广义的睡眠引导包括睡眠基础的优化和睡眠行为的调整两个大块。好的睡眠基础可以促使良好睡眠的发生,改善睡眠基础就好比帮助。
睡眠基础的优化
睡眠基础的达到优化包括但不局限于:
改善睡眠环境(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穿盖);
保证宝宝的基本生理需求(营养摄入的需求,运动量的需求,白天小睡需求,身体健康因素);
特殊时期的特有现象的合理应对(大运动发展,认知发展,里程碑事件,快速生长期);
重视孩子的情感与情绪诉求(亲子连结,分离焦虑)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
如果经过睡眠基础的优化之后,宝宝的睡眠情况依旧存在问题,我们才需要考虑是不是宝宝的睡眠行为/习惯阻碍了宝宝拥有更好的睡眠,比如必须摇睡,抱睡,奶睡。
在选择通过何种方法改变宝宝的睡眠行为/习惯时,家长需要考虑宝宝的性格特质和自己的育儿理念。
对于敏感,谨慎的宝宝,家长需要选择更为温和缓慢的方式。家长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勉强自己去尝试自己还有做好心理建设和准备的调整方式。
Q6、喜欢哄睡、抱睡和奶睡的娃,原因和对策是什么
由于“哄,抱,奶”而引发睡眠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家长们把这三种可以用来安抚宝宝镇定平静的方式当成了陪伴宝宝入睡的睡眠支撑。
所以当宝宝在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短暂醒来的时候,很多被“哄,抱,奶”直到完全睡着的宝宝会要求这些陪伴入睡的方式可以复现,帮助他们再次入睡。
我们仍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哄”宝宝,让他们进入一个很安静平和的状态(不是帮助他们睡着)。睡前平和的情绪是促使宝宝易入睡的一个关键。但是当宝宝已经处于“七分睡意,三分清醒”的时候,家长要敢于尝试把宝宝放下,让他在床上完成入睡的最后阶段。
解决奶睡问题的策略:
1、良好的喂养习惯:宝宝的哭声背后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千万不要一哭就喂奶。
2、拉开“奶”和“睡”之间的距离;时间上的距离:妈妈可以通过调整作息安排来尽可能避免吃奶和睡觉撞车的情况,并给孩子设定一个新的睡前程序作为新的睡眠暗示。空间上的距离:尝试改变喂奶的环境,比如从床上的躺喂变为在椅子上抱喂;或者在其他安静的地方完成喂奶之后,在进入卧室。
3、用其他方式替代“奶”的安抚:逐渐减少家长在宝宝入睡过程中的介入改变“奶睡”这一习惯时经常会使用的替代安抚方式就是抱睡,或者是新进中的睡眠(比如推车哄睡,摇着睡等)。这些都只是用于戒除奶睡的过渡期的暂时引入。
破除“抱睡”的策略:
1、先由运动中的抱(走着抱,摇着抱,爬楼抱,深蹲抱)过渡到静止原地抱;
2、接着由抱到完全睡着过渡到昏昏欲睡尝试放下。放下之后,可以用有节奏的轻拍,轻压宝宝的小手小脚,配合轻柔的声音,近距离陪伴宝宝在床上入睡。
3、当宝宝适应了这样的安抚方式以后,大部分宝宝的睡眠情况会有明显好转。
对于改变抱睡和奶睡来说,如果抓住宝宝的睡眠信号,会让这个改变的过程事半功倍。睡眠信号经常出现在宝宝打哈气之前,家长需要格外留意。
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宝宝,表现出来的睡眠信号也会有不同:
阶段
睡眠信号
宝宝能控制自己的头部
目光从人,事,物离开
抱着的时候,往大人的怀里钻
宝宝能控制自己的四肢
会眨眼,抓耳朵,挠自己的小脸
宝宝能控制自己的躯干
玩耍时缺乏协调性,
对玩具失去兴趣,
抱着时,会弓起后背,向后靠
宝宝能够爬行或者行走
协调性差,容易摔跤,滑倒,或者是撞到其他物品
抱着时,会往下滑
Q7、夜奶的痛只有妈妈知道,如何搞定一夜N次奶宝宝
对于夜奶频繁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分辨宝宝夜间进食的需要究竟是饥饿还是安抚需求。
如果每次夜奶只是吃几口就睡了,睡不了多久又醒来吃几口,这样的情况一看来说是把吃奶当成安抚自己再次入睡的道具了。
如果夜奶的量还是很多,家长需要考虑宝宝夜间的进食需求是否因为白天的进食安排不合理,导致白天的摄入过少,使得宝宝夜间给自己“补奶”。
戒除夜奶有两个大方向:
一是拉开夜奶的间隔;
二是减少单次夜奶的摄入。
这两点可以分开执行,也可以同时执行。
拉开夜奶间隔的方法/减少次数
减少单次夜奶摄入方法
合并夜奶次数:
延后上一顿夜奶,并提前下一顿夜奶,把两顿或者更多的夜奶合并成一顿。比如宝宝1点吃一顿,3点吃一顿,就可以安抚宝宝拖延到2点吃,两顿变一顿。
减少喂奶时间:
适合母乳亲喂的宝宝。记录每次夜奶的哺喂时间。比如20分钟,可以先考虑减少到15分钟,然后每天缩短3-5分钟,知道彻底取消。
延长夜奶间隔:
在宝宝目前夜奶间隔的基础上,每一两天增加30分钟的间隔,最后到天明。
直接减少每次奶量:
适合瓶喂的宝宝。可以每晚减少30毫升。当整晚奶量在30-60毫升,家长可以考虑彻底取消夜奶。
延后第一次夜奶:
通过逐渐延后第一次夜奶,把随后几次奶的时候,挤到清晨,甚至是宝宝起床。
稀释法减少奶量:
通过降低奶瓶里奶的浓度。让宝宝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一口淡如水的奶,而醒来哭闹。
Q8、从宝宝出生到现在,一直喜欢趴着睡,怎么破?对身体发育有影响吗?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趴睡的姿势可以让他们睡的更安稳,但是这个姿势并不推荐,因为趴睡会增加SIDS(新生儿猝死症)的风险。
仰睡是SIDS风险最小的姿势,但是这个姿势很容易出发小月龄宝宝的摩洛反射,也就是俗称的惊跳反射,影响宝宝的睡眠。
一般来说,宝宝会翻身之后,会建议家长做好宝宝睡眠环境的安全防范工作,而不需要过多纠结宝宝的睡姿。
如果宝宝一直喜欢喜欢趴着睡,仰睡的时候会挺着脖子张着嘴,伴随着打鼾,鼻音很重,床单上有大量口水,用嘴代替鼻子呼吸,甚至挑食,不肯吞咽。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意见,排查是否有睡眠呼吸困难和腺样体肥大的可能。
注:图片源自网络
尾声:
每次面对家长的提问时, 我都会想到我家大宝当年的睡渣岁月。我和很多妈妈一样,因为大宝的睡眠问题,导致自己的睡眠变得支离破碎,“仅凭一口仙气吊着”,简称小“仙”女。
因为曾经经历过,才能体会每一个提问背后焦虑的心情。所以写文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写的这么长了。真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小”仙“女接上地气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睡眠。
作者:又中苡, IMPI认证睡眠咨询师 医来er趣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