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选择困难,左右为难,家长好恼火怎么办?
作者介绍:王冰玉,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中美幼儿园教学经验,作者: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孩子一遇到选择问题,总是很纠结。
买新玩具,是买变形金刚还是恐龙?很久都不能做决定……
要不要报名参加学校的新年舞台剧?回答得也是犹犹豫豫……
想报什么兴趣班,对什么感兴趣?想了想答不上来……
其实做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为一个果断的、优秀的决策者就像是一门课程,需要学习、需要尝试、需要时间来获得决策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选择困难、左右为难时,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在关于孩子选择这一门课程上,我们有没有提供选择的机会?培养选择的能力?尊重选择的结果?
目 录缺少提供选择的机会
没有培养选择的能力
很少尊重选择的结果
培养小小决策者,如何做?
一缺少提供选择的机会当孩子左右为难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总是聚焦于当下:在我们需要孩子做选择、想让孩子做选择的那个时刻,孩子为什么会犹豫不决、选择困难呢?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相似的场景:适婚青年被父母催婚委屈的表示,父母上学时候都要求好好学习,不谈恋爱,毕业之后又盼望马上能找到合适的伴侣结婚。可是平时也没创造恋爱的条件和机会,怎么能一到年纪就能结婚呢?
做选择、做决策也一样,如果我们平时很少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那真正做选择的时候,对于孩子说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孩子决策行为的产生和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父母如果在生活中「管的太宽」、“干涉太多”,控制欲太强,孩子会在做选择时习惯性的回避,发展为「回避型决策」类型[1]。
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孩子选择困难,而是孩子习惯了不去做选择。
二没有培养选择的能力记得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吐槽段子:说现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和考核的内容不一样,学的是 1+1=2,考的却是计算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没有教授和练习的内容,学生考试的时候答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做选择和决策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康纳曼在他所著的《快思慢想》一书中提到当我们在思考事情、做出决策时大脑中会有两个工作系统:慢大脑和快大脑[2]。
我们的慢大脑帮助我们从逻辑上思考问题,帮我们分析出最佳的答案,比如规划假期的活动、思考将来要学习的专业;而我们使用快大脑时,可以跳过思考,直接做出决断,比如我们在反复练习后脱稿演讲,回答我们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一加一等于几。
不过,当我们面对很多事情,很多决策时,我们的慢大脑和快大脑是一起工作的。遇到未知的、不熟悉的领域时,比如在一家餐厅点菜,一开始都会使用慢大脑来研究菜单、匹配菜品,但是当我们吃过尝过有了经验之后,快大脑就会接替慢大脑,甚至可以不需要菜单就能点菜。
但有时我们的快大脑会犯错误,比如当我们看到有相同衣服和头发的人时,我们的快大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是自己的朋友,认错了人。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不能马上做决定,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思考、在使用我的慢大脑,虽然有的时候能力有限,孩子很难给出答案。但这个过程也恰恰是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协助孩子理清思路、减少选项,让选择的难度降级,同时也教授孩子思考的逻辑和方式。
久而久之,孩子在面临一些选择问题时,快大脑会就会接替慢大脑的工作。
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当孩子还不熟练时,父母往往会替代孩子来做选择。
比如点菜时,孩子面露难色,父母就会说,“对你来说还是有点难,还是我来吧!”
而不是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来点菜,让决策过程更简单一些,更容易上手一些,“我们需要两个肉菜、一个素菜”、“你看这一页都是绿叶子菜,有你喜欢的吗?”
恰恰孩子正是需要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与练习,才会慢慢成为一个决策者。
三很少尊重选择的结果有的时候家长也会疑惑,“我明明也给孩子创造了选择的机会,想培养他们选择的能力,可是孩子还是不会呀。”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调研了高中生家庭参与权的被尊重情况[3]。
在四国中,中国高中生是最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意见的。并且里面近半数的中国高中生报告个人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意见并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小到购买生活日用品,大到升学或者选择学校。即便如此,中国家长在四个国家中已经表现的十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了。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声称给了选择的机会,但是当孩子做出决定,家长却最终不会予以采纳。
这样我想起了一个视频里,妈妈举着两双袜子问宝宝想穿哪一双。宝宝指了指小狮子图案的,而妈妈却说,“难道你不觉得小老虎的更可爱吗?还是穿小老虎的吧!”
你看,最后还是家长在做决定。
并且小朋友其实很在意家长的情绪,甚至会讨好家长,来维系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会放弃自己的选择,听从家长的意见。
没有被尊重选择结果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放弃了选择。
四培养小小决策者,如何做?1. 0-2 岁:决策要趁早,从最小的选择开始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可以着手培养小小决策者了。对于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的宝宝,其实他们会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来表明选择。
所以,别看我们年龄小,但我们已经可以做选择了。
不过呢,小宝宝们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我的,我都要!”他们很难控制自己,选择题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有些困难。
有的时候就需要父母刻意的为孩子创造一些选择的机会,慢慢地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对于 0-2 岁的孩子,选择一定要简单,太多的选项反而会干扰孩子的选择,所以提供 2-3 个有限的选项可以帮助孩子从最小的决策开始练习。
比如可以每一次提供 2-3 个玩具让宝宝来选择,还可以让宝宝参与挑选自己的穿的衣服,吃的食物。
2. 3-4 岁:让生活成为学习如何决策最好的老师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除了会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外,还会加入社会因素,比如他们的选择玩滑梯的愿意可能是自己的好朋友也在那里。
在幼儿园中,会把选择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自由活动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区角供孩子们选择;在游戏中,会让小朋友自主选择搭档;读绘本时,会挑选两本让娃们投票选出今日图书……
让娃去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选择。
同时,也可以通过事例向娃解释和讨论我们大人做选择背后的逻辑和道理。
今天外面下雨了,所以室外活动改为室内游戏。
通过《三只小猪盖房子》、《龟兔赛跑》的故事,和孩子讨论里面角色的选择和结局。
阅读一些和选择主题相关的绘本,如《选哪个好呢?》
3. 5-6 岁:尊重孩子的选择,敢放手、给指导慢慢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所以他们会很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己的选择被肯定其实也是娃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错了、或者没有那么完美都没有关系的。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决策前进行分析和讨论,列举每个选项的利与弊,选项背后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承担的结果;还可以帮助他们复盘整个决策,他们选择后的心情如何,收获了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是一名协助者,而非主导者。
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 参考文献 -Reyes, N. (2019).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Identity on Decision-Making Styles.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Macmillan.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青年研究(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