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不是茯苓,却是一味甘淡平和的良药
:今天跟着班秀文先生学习土茯苓的用法。
土茯苓属攀援藤本,是壮族地区重要而常用药材之一。
其性味甘淡平,有解毒、除湿、利关节、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能治淋浊、带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恶疮等内外妇儿各科的疾病,疗效显著,药源丰富。
1
症见发热寒战、骨节烦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缓滑者,此为湿热交蒸,蕴结于经络,脉道不通利之湿热痹。
常用宜痹汤(防已、杏仁、滑石、连翘、山栀子、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加土茯苓治之,以加强清热利湿、解毒通络、宣利关节之功。
2
由于饮食不节,或暴食暴饮而导致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疼、嗳腐吞酸、厌食呕恶、大便泄泻者,治之当用消食化滞之法,以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加减出入。
方中虽有茯苓健脾利湿、和胃止泻之功,但恐其力轻不胜任,常加用土茯苓为伍,不仅加强健脾利湿之力,而且有除秽解毒之功,二苓合用,则祛污除秽之力倍增。
3
红斑狼疮患者,症见高热烦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糙而平、舌质红、脉洪数者,此为热毒炽盛之变。
治之宜用凉血解毒之法,以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加土茯苓、野菊花、夜交藤、丹参、麦冬为法。
症见大便干结、口渴引饮、苔干舌红,本是津伤之候,而仍用土茯苓之淡渗,意在取其解毒而不是利湿,而且在生地、麦冬之中配用,虽渗亦无妨。
4
小孩厌食纳呆,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大便溏薄,脉象虚弱者,此为虚实夹杂,疳积为患之候。
治之当用健脾消疳、活血通络之法,以异功散加淮山药、莲肉、莪术、山楂、土茯苓治之,则既能健脾扶正,又能祛邪除积,促进气血的恢复。
5
妇女带下量多,色泽黄白相兼而质稠秽,甚则阴道瘙痒难忍,脉象缓滑,舌苔黄腻者,此为湿热下注,蕴滞于胞宫。
治之宜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之法,以四妙散(黄柏、苍术、淮牛膝、薏苡仁)加土茯苓、连翘、槟榔、鱼腥草治之。
如少、小腹刺痛或辣痛,带下夹血丝,色泽赤白黄混夹者,此为湿热之邪,阻遏气机,灼伤阴络,宜再加凌霄花、大小蓟、南丹皮、莲藕节等凉血化瘀之品。
总之,土茯苓是甘淡平之品,配寒药则能清,配温药则能养,配补药则能扶正,配攻利药则能解毒祛邪,是健脾利湿、解毒除秽而不伤正之良药,用之得当,其效显著。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班秀文》,班秀文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
猜你喜欢,点击可:
龚士澄:“凤尾草”之用
讲一段历史:虎杖,它的临床之路十分坎坷呀!
活在田间地里的中医 —— 鲜草药单方治验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