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温法”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附:经验方——温肾健脾汤)

“温法”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附:经验方——温肾健脾汤)
:历代医家认为,耳鼻咽喉口齿居上而属阳窍,其病多由诸经火热上犯所致,然证之临床,虚寒所致病者亦不在少数。
那么,今天就来学习蔡福养先生用温法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经验吧!

温法,乃八法之一,系用温热药物治疗寒证的方法。临证有温补、温散(包括辛温发表、温通等)之分。

前者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寒者热之”,“劳者温之”,为里虚寒证素用之法,亦即本文所论之旨。

具于耳鼻喉科,常用者有温肺散寒、温中化湿、温肾壮阳、升阳益气等。

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喉位于人体上部,皆为清阳之窍,下与五脏六腑相连,并由脉络维系贯通。

诸阳之窍得清气之养,依气血之濡,靠升清降浊而发挥其听、嗅、纳水谷、行呼吸、发声音等生理功能。

倘若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而衰,元阳不足,窍失温养,寒从内生,则诸窍司属失灵而为病。

历代医家认为,耳鼻咽喉口齿居上而属阳窍,其病多由诸经火热上犯所致。

如脏腑之火热:心热(火)则口舌生疮;肝热(火)则耳湿多脓;脾热(火)则口唇肿烂;肺热(火)则鼻肿干臭;肾热(火)则咽干舌燥;胆热(火)则口苦鸣聋;胃热(火)则龈肿齿痛等。

故从炎热施治者多之,袭用至今仍盛而不衰。

愚固不敢违俗叛道而新之,但据笔者多年临证之见,认为是科属“阴盛则阳病”,“阳虚则寒”,须用温法治之者,亦不可偏废。

1
脓耳病有阳虚,治以温肾健脾

案例:李某,女,39岁,教师。

在某医院诊治中耳炎年余不愈。

诊时症见:左耳鼓膜边缘性穿孔,流脓色白,清稀如水,伴有耳鸣,眩晕,怕冷,四肢不温,腰酸痛,舌苔白,脉沉弱等。

诊为脾肾阳虚,水湿上渍,治宜温补肾阳,健脾祛湿。

处方:肉桂6克,制附片4.5克,泽泻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苍术12克,石菖蒲12克,丝瓜络12克,水煎服。

患者随证加减,先后服药16剂,痊愈。

按:

耳为肾之外窍,肾气上奉,温养耳窍,以司听觉。《济生方》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

且脾司运化,为升清降浊之枢,能使清阳升达,濡养耳窍而助听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气不及,则令九窍不通。”

本例,患者脾肾阳虚,水湿上渍,故见鼓膜穿孔,流稀白脓等耳部症状。怕冷,四肢不温诸症均属脾肾阳虚,温养失司之证。

以温肾健脾汤,温补脾肾,化湿托脓,加苍术燥湿扶脾,加石菖蒲、丝瓜络以醒脾除湿,通络开窍,合方共奏阳复湿化之效。

2
鼻鼽由乎气虚,治当温补脾肺

案例:金某,女,43岁,医师。

患过敏性鼻炎已3年,曾多次服温肺止流丹等不愈。

诊时症见:双侧鼻粘膜淡白,鼻塞,流清涕,喷嚏频作,遇风冷尤甚。伴有身倦乏力,肢困怕冷,形寒易外感,舌质淡苔薄,脉沉弱等。

诊为肺脾气虚,卫阳虚弱,鼻失温养所致。

治宜健脾益肺,固卫升阳,芳香透窍。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细辛、防风各6克,苍耳子、白芷各10克,鹅不食草15克。

守方连服14剂,症渐除而愈,追访无复发。

按:

肺主气,开窍于鼻。脾为生气之源,脾肺相互滋生,气充功健,则鼻窍通利而嗅觉灵敏。

本例病由肺脾两虚,鼻失主司,更有卫阳失固而屡为邪犯,故久治不愈。治当从其本,补其肺脾,使气旺而邪却,其疾自愈。

《寿世保元鼻病》有曰:“虚损白浊,鼻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

该方升阳益气,健脾补肺,加玉屏风散补虚固卫治本,更加苍耳子、细辛、白芷、鹅不食草散寒通窍,乃为治标之施。

通方标本兼顾,相得益彰,故获效甚佳。

3
喉痹发有阳虚,治用温肾壮阳

案例:王某,男,41岁,教师。

患慢性咽炎已4年,屡治不效。症见咽后壁及咽腭弓粘膜暗红,有发紧感,阴寒上结,郁阻咽喉所致。

治宜温肾壮阳,开结利咽。

处方:制附片6克,肉桂9克,熟地15克,山药12克,丹皮、茯苓、萸肉各9克,泽泻6克。服药14剂告愈。

按:

肾为阴阳之宅,其脉上行沿喉咙抵舌两侧;肾中元阳循经上承,温养咽喉则咽通喉利。

若肾阳虚于下,阴寒结于上,寒滞于咽喉,则咽部暗红,发紧,苔薄白;阳虚则外寒,故见怕冷,下肢欠温等症。

服桂附地黄汤,补肾壮阳,温通上下,使阳复寒散而咽喉得利,不治标而标自愈矣。

4
口疮虚于脾阳,治以温中化湿

案例:王某,男,38岁,工人。

患口疮3年余,多次服清胃散等,发作有增无减。

诊时症见:下唇近齿龈处呈现两个黄豆大白色溃烂面,周围不红肿,微痛,伴有四肢不温,大便时溏,食欲欠佳,苔白腻,脉沉弱等。

症属脾经阳虚,寒湿上渍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处方:制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4.5克,苍术6克,茯苓15克,佩兰10克,守方出入,服药15剂而愈。

按:

考《寿世保元》曰:“口疮白,脾脏冷”。《外科大成》曰:“口疮……肢冷腹痛,便溏食少,中焦虚寒,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健旺,充养于口唇,则唇荣口和。

若脾脏冷,运化失调,湿从内生,上渍于口,则可见溃烂色白而不红肿,疼痛不甚;脾阳不振则四肢不温,食欲欠佳,便溏等。

本例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加苍术、茯苓、佩兰化湿醒脾,收敛溃烂。全方能振脾阳而补中脏,化寒湿而愈溃疡。药投病机,故能应手而效。

5
咽白发由阴寒,治宜温肾散寒

案例:张某,男,19岁,学生。

家长代述在某医院诊为咽部角化症,要求中药治疗。

诊时症见:悬壅垂左下有一黄豆大发白粘膜,表面如粟,周围无红肿,伴有发冷,下肢不温,小便清白,脉沉迟等。

症为阳虚阴结所致,治用温肾扶阳,抑阴散寒。

处方:制附片6克,茯苓12克,泽泻9克,萸肉9克,细辛3克,吴茱萸6克。连服10剂,痊愈。

按:

肾脉上贯咽喉,真阳循经上承,温养咽喉。若肾阳虚弱,阴盛寒结,滞于肌膜,则可见肌膜发白;阳虚阴盛,温煦失常则怕冷,肢凉便清等。

本例治用桂附地黄汤,补益肾中真阳,以达扶阳抑阴之效;加细辛、吴茱萸逐阴散寒,折盛益弱。

合方相奏,复阳逐寒,补下温上,丝扣病机,故获捷效。

6
结 语

耳鼻咽喉口齿疾病,固以火热多见,但临床症见由乎寒湿者并非鲜见。故不可拘泥故俗,应以辨证为据,相病之所宜而施治,方能除疾解痼,获收良效。

温法在耳鼻喉科应用的取舍,全靠辨证无乖,倘若识证不精,用之不当则反助疾生变,或促成变症。

故对似寒非寒而久治不愈之证,可先用温法之轻剂投之,无变则渐增续进,以图收功。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举例而言,并非该法是在耳鼻喉科运用之全貌。医者可据此反三扩而广之,以不逆病机为事,定能越此而得。

温肾健脾汤(经验方):制附片、肉桂、泽泻、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蔡福养临床经验辑要》,蔡福养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口腔溃疡,有时还真不是“上火”了
眼科“子类明目药”琐谈
中国传统的五官保健法 —— “鼻子”篇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