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真”论 ——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2020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小伙伴们在2020年里“元真通畅,人人安和”!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四部经典之一,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数千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保卫着人们的健康,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内经》毕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作品,难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局限,决不能认为是尽善尽美的,从历史发展眼光来看,历代皆有名家深入地加以阐述和发挥。
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着由低到高,由粗到细,由细再到精的过程。
医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内经》中的许多传统理论尚待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
本文试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论的十二官之大主的问题,做如下阐发。
01
元真者,十二官之大主也,藏之于脑,为经络脏腑之统管。其贯穿于周身内外,无所不有,无微不至。这是机体的最高领导。故有大主之称。
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主即元真也。元真者何?即先天之真气也。
凡机体之知觉痛痒,语言运动,记忆思维,精神活动,无不以此元真而调和者也,五脏六腑的功能之所以能够有规律的分工而又合作地经常活动,无时不受元真支配。
若全身的组织和功能都正常,那就相安无事,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是此义。
它之所以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气候变化及七情刺激,而随时调节以应万变,亦即元真之使然也。
02
元真秉受于先天,先天者何?
人之未生之先,在父精母血交合之际,元真寓焉;待有生之后,随其性别之不同,男女分判,故周子说过:“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该无极之真是古人的感性认识,因当时限于条件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不得不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作解释,实际即元真也。
二五之精,也就是男女双方各具五常(五行)之道,故称二五妙合而凝,是在胚胎未结之前,父精母血,互相亲和,凝结而成,故经曰:“元真寓焉”。
至于成男成女之道则在于精血,阴阳之盛衰而别,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都是元真禀赋予先天之证明。
胎气之成长,先生脑,继生两肾而成骨,故有生髓,脑和髓生成之后,生成筋、脉、肉、皮毛,体始健全。
这种孕育的程序,即本乎阴阳之道,故《老子》曰:“道生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数之始也,就是河图所说天一生水的道理,所谓天一,天即先天,一即数之开始。天在人体为头,医书凡言天,多指头而言。
《灵枢经脉》篇里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是在孕育期的生长,主要秉受于先天营养供给。
逐步发育健全,待有生之后,则依靠水谷精微不断的增益,以养先天。故继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是说明在先天的基础上,必须再继以水谷之精气不断的补充,逐渐充盛起来,才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完整。
03
至于脑和髓的关系,在先天是脑髓生肾,在后天则肾藏精以生髓。
《灵枢》云:“五谷津液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髓足脑则充,髓不足脑则空,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髓者皆属于脑”。
这就是脑和髓的相互关系,和“肾生骨髓,髓通于脑,脑为髓海”的证明。
再如婴儿在半岁以前不能思考,必须逐步而不断地输精上注方可充盈。
由于脑髓的逐渐充盈,婴儿的智慧才逐步地增加,又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一切刺激,元真也随着事物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是以脑力越用越灵活。至衰老,脑髓又逐渐不足,故而目不聪矣。
这都证明脑髓充足与否,对人的智慧有很大关系。
04
脑的灵活和智慧聪明,究竟发源于何处?
《灵枢海论》篇里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这指出人的智慧聪明,是发源于脑的最上部是无疑问了,故头顶骨有天灵盖之称。
《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说:“头为精明之府”。
注解说:“诸阳之神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精明之府”。
这里所说的“神明”,是《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所说的“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神明”。
“心”字在这里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曰神明之心,一曰血肉之心,神明之心即“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之心,与心脏的心有显著不同。
神明之心即精神寄托的领域,故又有“神明之所舍”之称。这就是李士材在《内经知要》里所说的:“神为精宰,精为神用,神中有精,精中亦有神,盖以见神之虚灵,无在不有”,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精神的作用。
05
何以知其“神明之心”在脑呢?
我从言外悟出,古人造字,具有深意,请看“心”字,自可领会。
心字是三点一勾结构而成,上中点即“神明之心”,左边点即赵养葵在《医贯》里所说的“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的心,右边的点就是李梴在《医学入门》里所说的“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脐上”的心。
三心汇合而成其用,因为心藏神,为火之精,肾藏志,为水之精,水火既济,神志合一上灌于脑,故智慧聪明出焉。
“脑为元神之府”也说明脑是精神荟萃之海。元者,首也。至于“元神”,“真气”都是元真之另名。
再看“脑”字,更为明显。
“脑”字从月,从囟。
古人亦将脑髓和元真描绘得多么清楚,外有肌肉“月”,内包颅骨“囟”,颅内即脑髓,而“元真”的功能,使左右交叉支配。
如“撇”是先重后轻,从右交左,“捺”是先轻后重,从左交右,都是自上而下合而为义,即阴阳之精气会合也,每划的轻重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是以陈修园在《时方妙用》里说“口眼歪斜,或左或右,偏左宜六君子汤,盖左半虽血为主,非气以统之,则不能统,偏右宜四物汤,盖右半虽气为主,非血以丽之,则易散”。
针灸术中,亦很重视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方法,从而可见祖国医学的文献记载,以及中医的概念中,早已认识到脑为机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左右交叉的相互作用。
脑之所以能记事者,是事物之经目入脑,经耳入脑,或嗅、触入脑,均可以印记于脑,留而不脱;
其所以能记者,这在于心火之神,肾水之志,与脑髓会合而完成,因为火能照物,水能鉴物,照鉴皆能见影;
其所以留记者,是神志使然。
按志即记也,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忆,记在何处?则在于脑,故而以王清任所说的“人之记性不在心而在脑”更为准确。
唐容川说“以火阳光,如照像之镜,脑髓阴汁,如留影之药,光属于阳,而形附于阴”,是以经久不忘。
如过久再思,必闭目沉思方可想起,此即唐氏所说“古思字从囟从心”,此字之形容,正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交于脑。“神明出焉”,亦即此意。
06
心之所以主血,肝之疏泄,脾之健运,肺之志节,肾之作强,大肠之传导,小肠之化物,胃之主纳,胆之疏泄,膻中之喜乐,三焦之决渎,膀胱之气化,皆受元真的主宰而分工合作。
故元真为十二官之大主也。
再看《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陈修园说:“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而《灵枢》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补此方够十二官之数。
从上述看来,若脾胃合一,仅十一官,分开才够十二官,若以“心为君主”的话,“主明则下安”尚可以勉强解释;
若以“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除心仅余十一,怎能够十二官呢?
若以“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为君主的话?神明出焉亦难解释。
因此我体会十二官必有大主,其位最高,非元真而何?
注:本文选摘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罗增刚、张明锐等编著,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肝,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刚”
胆阳虚,你听说过这个概念吗?该怎么治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