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这么简单?中医“气”理论可分为“两个方面”!

这么简单?中医“气”理论可分为“两个方面”!
:今天跟着李心机先生学习中医里的“气”理论。

医学的气不同于哲学的气。

01

哲学中关于气的学说对医学的渗透,对建立医学的气学理论起到了催化作用。

哲学的气对医学的渗透是中国气学理论的嬗变,是从抽象程度极高的哲学范畴回归演化为医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当医学以气学理论观察生命、人体、健康与疾病时,其结果是发现人体中存在着实实在在的、望之可见、触之可及的气。

因此,在医学领域中,从观察到思考,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气学理论。

02

有研究者统计,一部《黄帝内经》“气”字3000余见,气字在经典中频频出现,说明先贤对“气”理解之深刻,运用之灵活。

但,若对每一个“气”字的运用进行分析和归纳,我则认为中医学的气学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

其一是关于对人体气的认识,它的核心是气有生命力,气即是生命。

在这里,气是以人体气的原型为基础,经过哲学思辩建构的思想模型,用以阐述人的生命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气的性质、运动和功能,同时阐述人的生命过程中气的运动与功能的异常。

其二是关于对人体以外的,但与生命、健康、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气的认识。

在这里,气主要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大环境,是古代辩证逻辑的理论工具,更富于哲学色彩。

在中医学的重要经典《黄帝内经》中,气的这一方面含义,主要是阐述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整体,从而揭示天人同源、同质、同构的底蕴,说明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寒与气相连,称之为寒气,寒则被物质化了,被动力化了,寒作为一种气候性质,是难以袭人的,但寒气则是可以袭人的。

上述气的两层含意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03

中医学理论肯定有生命的人体内存在着气,这就像肯定有生命的人体具有肌肉、血液、骨骼等一样。

但肌肉、血液、骨骼视之可见,触之可及,而气是什么呢?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从形态上和结构上,均难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先贤们也许从未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

现代人希望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于是就有了一个充满哲学色彩的回答,或曰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或曰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等。而这种精微物质又是什么,人们并不深究。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气是先贤们以人体气的原型为基础,经过哲学思辩建构的思想模型。

所谓思想模型,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理想化、纯化的反映。

它是通过思维对客体进行简化、猜测和联想的产物。

古代希腊人为了探索世界本原,曾建立起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认为世界是“原子”构成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了探索世界本原,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宇宙的“气模型”,认为世界是气构成的,“通天下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古代的医学为了探索生命及其化育、健康与疾病,从而建立起关于生命的气模型,用气阐述生命的化育及其诸多现象。生命的气模型赋予气以生命。气具有生命力,气即是生命的认识超越了哲学对气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先哲们面对浩渺的宇宙,神奇的自然和生命实体,开始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而所取得的“象”,作为抽象的结果已不再是原来的自然物,因为在“取象”的过程中,已经揉进了人的意识。

气模型就是建立在对“气原型”的观察、思辩、猜测与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这里所说的“气原型”是什么呢?

这是一些对于人的生命极其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最容易体验到的现象。

人们能够从呼吸、心跳、神志、消化、排泄、运动、生殖等现象中观察、体悟、感觉到气的存在。

如:

①人在呼吸时,能感受到气的存在,尤其是在天寒地冷时,可以见到冉冉缭绕的呵哈呼吸之气。

人的呼气吸气是在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中进行着,人一旦被动停止呼吸,人就会感到憋闷窒息,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

②不论健康人或患病的人,在出汗时可见到蒸蒸热气之象。

③在天寒地冻时,人排尿可见到伴随发散的热气。

《灵枢五癃津液别》有云,“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又云,“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④《灵枢五味》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从饮食物入口到糟粕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可以推测、猜想到食物中的精微之物被人体摄取,因此人才能从事劳作。

《灵枢平人绝谷》云:“人之不食,七日而死”。

《说文》:“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

日人藤堂明保《汉字字源辞典》认为“氣”字的原义是蒸米之时,锅中装不住,不断冒出的热气。

黑田源次在《气的研究》中,从对“氣”字的小学考察出发,以“氣”字的构成要素“米”,和与“气”字通用的“既”字的构成要素“皂”都是以谷物为根据,提出了“气”是以饮食为基础的生气这样的论点。

⑤男子二八精气泄,女子二七天癸至,阴阳合,故能有子。

⑥在战争中,肢体残伤和俘虏、奴隶被刑戮,体腔血气喷发。宰杀动物也会见到血气喷发现象,从而产生联想。

⑦人一旦死亡,呼吸、心跳、神志、运动等现象全部消失,即意味着气的消失。死亡现象给先人的最重要的启示是有生命的人体内存在着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气。

上述这些可见和可联想之气,只是古人观察、体验到的一些不连贯的孤立的现象。

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之为中医学的“气原型”,它是中医学理论关于人体气的直接、原始的根据。

而医学理论中,被纯化的、理想化的气,既涵括了这些呼吸、体表、体腔之气,生殖之精和饮食之精微,而又不与其完全相同。

视之可见及可体察之气与理论中的纯化之气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源与流、原型与模型之间的关系。

从认识论方面讲,中医学中人体的气是关于生命的思想模型。从气的实质方面讲,人体内的气就是生命。

尽管在哲学看来,天地人一切物质都是气构成的,并不认为气就是生命,或有生命力。

但是,在中医学看来,有气就有生命,没有气就没有生命。

从局部讲,活的人体上的一块肌肉,因为它有气,所以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若没有气,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之为肌肉,而只能是一块“死肌”。

同样道理,人体内的水液,有气则称之为津液,若无气则属于痰饮和水湿;有气的血,才能称之为血,而无气的血,只能称之为瘀,是“死阴”。

人体内的气的运动,不再是一般意义的聚散,而是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运动已成为生命存在的形式。

从整体讲,在哲学层次看来,人死亡之后,精神也就消亡了,但由物质构成的形体仍然存在。

而在中医学看来,一个没有生命的尸体,虽然它仍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它却是没有气的。

《灵枢天年》有云:“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因此,结论是,在中医学中,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气就是生命。关于这一点,与哲学的高层次的更抽象的认识,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04

在中医学理论中,除了研究人体的气以外,它还把气作为人生命存在的大环境和古代辩证逻辑的理论工具,在这一方面,它更富于哲学的思辩色彩。

在这里,气不具有生命意义,而是与阴阳、五行一样都用于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天地人整体,阐述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素问天元纪大论》引用《太始天元册》阐述天体演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同书《五运行大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

《六节脏象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

《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等等。

这些都是从气的角度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天人关系,从整体上对人生存的环境进行把握。

另外,在中医学理论中,诸如天气、地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风气、热气、寒气、暑气、湿气等等,这其中的“气”,或表达物质性,或表达运动性,或表达功能性,或表达某种形象,但唯独没有生命的含义。

例如,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而与气相连,春气、夏气、秋气、冬气则不仅仅是四季的含义,而具有了形象性和一定的动力性。

同样道理,木火土金水五行与气相连,成为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从而五行被“活化”了。

又如谷气,不再仅仅是谷的含意,而是超越了“谷”,已经具有动力、功能性质。

在阐发疾病发生机理时,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这里的正气不是人体的一种具体的气,这里的邪气也不是一种具体的病邪,而是泛指人体发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之间的对比、对抗的辩证关系。

05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论中的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内的气,这里所说的人体内的气,不是指直观所见到的气,而是以人体直观可见之气为思维起点,进行猜测、联想、思辩所建构的关于人体气的理想化、纯化的气模型,具有生命意义;

二是作为人生命存在的大环境,是古代辩证逻辑的理论工具,与阴阳五行一样,更突出哲学色彩,其意义在于表达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性、物质性和功能性。

那么,人体气结构的最高层次是什么?
且听明日分解!

注:本文选摘自《<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9.03。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伤寒论》中的“气机升降”
“气血不通”的3大危害
跟着叶天士学习治疗“气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