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的根源 —— 官学不分(旧文重发)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今天给大家分享以前发过的一篇文章《学术不端的根源 —— 官学不分》。
为什么要重发这篇文章呢?
在大灾大难面前,“官”员界的决策和号令,“学”术界的钻研和执行,总是怎么也绕不过的两座大山。
但众所周知,学者型官员和官员型学者一向都是最拉风的呀!
开行政会议的时候说,对不起,我要去参加一个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开学术会议的时候说,对不起上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要我去参加。
让在场的人都羡慕、嫉妒、恨,那种感觉一定是很爽吧!
院士之中绝大部分是官员,官员用行政公权窃取和侵占学术资源,最终获得学术名利,如院士等各种学术头衔,在学术竞争中把别人都摁在起跑线上;
有了各种华丽的学术头衔,则在官场竟争中又可以把对手远远得甩在脑后,比如,一个院士和一个不是院士的人竞争同一职位,那是毫无悬念的。
但是,其实,要想鼓励学术做的好的研究人员是很容易的,并不是非要给他们一个乌纱不可。分类评价标准很必须,也很重要!
好官员就是要给他们更大的乌纱,好学者就是要给他们应有的学术名利和地位,不要只用官的大小来衡量所有的职业,要让所有的职业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誉。
官学必须分开,只能是二选一,想当官就必须放弃学术,想当学者就必须放弃官职!
经历了灾难就必须长记性,不能这次过了,又是岁月静好,一切依然故我。
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指的是,除了牺牲、眼泪、声讨,更重要的是推动制度的完善和改变,不能是疫情一过,免了几个官员,就结束了。
如果制度不变,下次呢?
非典过去都十七年了,我们又在经历同样的灾难。
必须建立制度,让官学分开!!!
《学术不端的根源 —— 官学不分》
中国的学术问题是公开的秘密,有行内人熟知的潜规则,它已到了颠覆三观,却又被熟视无睹的地步,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
这不是个人得失问题,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1
人们常说,现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学术问题如此突出,人才怎么成长?科技怎么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必须有科技的支持,学术不端,科技怎么发展?科技不能发展,国家和民族怎么发展?不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中国总吃科技落后的亏,否则,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的历史。
因此,学术不端是侵蚀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毒瘤。
2
在中国,学术不端的根源是“官学不分”。
在所有的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政领导是当然的学术权威。
他们拥有本机构最高级别的学术职衔——将有资格参加国家的科学决策;
是本行业学术团体的主要领导——对全国的学术队伍拥有影响力;
是本行业学术刊物的主要领导——有优先发表学术言论的权力;
是本行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拥有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
是本机构学术委员会的主席——对本机构的科技活动拥有决策权;
是本机构学位委员会的主席——对本机构科技人员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具有决定权;
是本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席——对本机构的科技人员的技术职务晋升具有决定权,等等,不一而足。
在许多部门,基本上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垄断了本机构,甚至本行业学术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而国家的科研经费也主要被这些人所占有。
3
每个行业国家都投入经费进行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这些任务理所当然地会落到本行业的学术机构,即大学和科研院所。
正常的运作方式应该是学术机构的领导动员组织本机构的一线科研人员进行投标,为一线科研人员创造学术条件。
而现在通行的做法是,许多国家重大项目,都是学术机构的领导为项目负责人,让本机构所有的人员都为领导投标作贡献,一线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变成了领导的成果。
项目一旦中标(不中标的少),领导就是首席科学家,领导有科研经费的支配权;成果一旦获奖,领导是第一完成人,享有最高的荣誉;拿着奖项,领导又可以去申请更高的学术荣誉,如院士之类。
而真正做学术的一线科研人员,永远都只能为领导的学术进步做贡献,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和荣誉。
所以,现在许多专心做学术的人没了前途,没有多少人想一辈子做学术,只要有机会都想去当官,因为当官才是获得学术地位和荣誉的捷径。
4
官学不分的危害是,当官的人不好好当官,不专心做管理,主要将心思放在保官和升官上,捞取学术资本。
不管他所主持的学术机构管理的如何混乱,总能名利双得,离开官位后,学术光环同样照耀千秋。
领导捞点利益,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还不是最大危害,其危害在于破坏了国家的学术环境,毁坏了国家的学术根基,使真正在一线的学术人员,如大学的老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做不了学术,使他们对国家的科技体制丧失了信心。
所以现在在学术机构,博士、博士后都孜孜汲汲想当官,没人愿意去做学术,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深圳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职位,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我国当下的学术现状是,领导掌握着科研项目和经费,而领导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做;一线的学术人员有精力,也有能力去做科研,但是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所以也做不了。
因此,也就没有人愿意专心地去做学术了。
5
大家想一想,学术不是简单的事,真正能做出成就的科学家,哪一位不是一辈子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如果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一线的学术人员安心地从事学术研究,并让他们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利益,我们的学术队伍怎么稳定?
长此以往,我们的学术能发展吗?学术不发展,我们的国家怎么发展?凭什么赶超发达国家?拿什么和别人竞争?
无论是当官,还是做学术,都不是简单的事:管理好一所大学不容易,做好学术同样不容易。而我国现在的大学校长都无一例外地在同时做这两件及以上的事情。
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雷文当了十多年的校长,但是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显然,和我们中国的大学校长相比,他的能力可能太差了。
可是,中国的大学有可以和耶鲁相提并论的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官-科学家们”做的项目能保证质量吗?
“官学不分”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官商不分”是相似的,只是其危害则更甚于“官商不分”。
学术界企盼能像官商分开一样,官学也能分开,道理很简单,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要么当官做校长,要么做学问当教授,只能二选一。
只要是“官学不分”,就不可能有学术公平,没有学术公平,就不可能有学术的健康发展,学术不端就不可避免。
只有官学分开,才是杜绝学术腐败是根本措施。
既然官商已经分开,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也一定能让官学分开。
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双黄连又苦又寒,对于新冠疫情,伤身更寒心!
大量医生造假SCI论文,谁的脸肿了?
大学校长,最好不要“兼职”做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