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大便不通,百病丛生!

大便不通,百病丛生!

赵岩,中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运用纯中医手段治病,每日坚持看病读书,十余年野生中医,近年诊治数万人次。

小儿抽动症我接诊了不少,总体来看中医的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一定要四诊合参,整体分析,根据病情变化灵活选择药物,疗效才会好,许多的病证细节不能忽略。

比如有一个儿童,患有抽动症好几年,眼皮抽动频繁,也不停地张口。因为总是不由自主地张嘴,口唇周围的皮肤显的十分黑暗,就像一大片色素沉着。这个孩子大便很不通畅,有时候一周才一次大便,舌质很红,有点暗红,舌苔又黄又厚,脉象是弦大滑有力。曾经在青岛某三甲医院治疗过一年,吃的中药。

这个患者,我考虑是痰热冲心、胆火内生、肝风上扰,阳明不降。用了化痰、清热、宁心、凉肝、利胆、通腑、止痉的药物。开了五副药,复诊时家长说抽动减轻很明显,于是略微加减又开了五副。第二次来复诊,反馈症状不但未见进一步减轻,还有加重迹象,家长有些焦虑担心。

这种情况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患者的心情都可以理解,有些患者便会心生疑惑,更换医生。尤其是像赵医生这样的青年中医,栖身小诊所,不是名医专家,也不是博士教授,患者很可能就不来了。

所以青年中医举步维艰,必须有点真技术真水平才有立足之地。但是,像《老中医》那些饥饿销售的营销手段我是不屑运用的,我觉得治病要靠医缘,就像相亲,有相互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作为医生,打铁还需自硬,提高疗效、提升有效率才是根本。

经过十副中药治疗,虽说病情有波动,但我对这个孩子治疗的信心却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我观察到孩子的客观指征向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就是脉象、舌像、还有面色神情,还有其他一些伴随症状,都在向好的方向进行。也许是因为医患之间的这种医缘,孩家长选择坚持治疗。

经过七十多天治疗,孩子已经不抽了,原来看电视会抽动,现在也不抽了,嘴也不抽了。孩子大便变的正常,原来一周一次,现在一天一次,舌质由暗红变为淡红,黄厚苔变为薄白苔,脉象变的和缓。

大便好,才是真的好。

我有一同学,孩子高热好几天,查不出原因,最后在某医院急诊,碰到一位经验老道的医生,给孩子屁眼塞了个开塞露,大便下来了,体温很快降至正常。

医者底气来自何方?来自对这些客观指证的精细观察与体悟。在患者主观描述与把脉望舌之间,我认为舌像与脉象更能准确地反应疾病的进退变化。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论述: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意思就是说,如果脉象好转,即便症状没有减轻,疾病也会向着痊愈方向发展,趋势是好的。而有时候,虽然主观感觉症状减轻了,但是脉象没有变化,那么这种好转只是暂时的,病根没有被撼动,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这方面我是吃过亏的,以前接诊过一个老头,胃痛来就诊,也是之前吃过许多中西药物,开了五副药,复诊说还是痛,我问能减轻些吗?他说没变化。我心里还犯嘀咕,明明舌像脉象已经很好了,胃痛应该减轻才对啊。看到老大爷情真意切的表述,我选择了相信他的描述,违背了自己的内心,给他换了治法,换了套路,变动了主要药物。结果复诊时说,这周又开始胃痛,本来上周吃完药胃疼的很轻了,这周又开始痛了。我恍然大悟,笑着问道,不是说上次方子没效果吗?老头也实在,说道“我是想让你多费费心,加大药量,故意那么说的”!

有些患者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将病情变化如实反馈,其实最容易吃亏的是患者本人。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多长个心眼,在问问其它伴随症状,最主要是详察舌像与脉象。

中医治病如同治理污染的河流,里面没有鱼了,即便向里面放养再多得鱼类,那也是暂时掩盖污染的本质,很快鱼都会死光光。只有堵住污水源,也就是忌口,然后进行中医治理,改变体质,把水变得清澈美丽,即便不去放养鱼类,也会自己生出鱼来,因为环境变了。

为何有些西药久治不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我用中药调理体质反而能取效,道理即在于此。

更多文章,们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