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瘟疫,中医当做乱世下山的道士
此为个人行医日志,作者赵岩,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有一个故事,有一年中华大地遭到外敌入侵,人民遭到蹂躏杀戮。在一座深山里面,有一道观,老道士领着一群年青道士和小道士远离尘世,修炼精气神。当老道士得知天下大乱的消息后,召集所有道士下山抗击敌寇。只留下一个最小的道士看门,只有十多岁,叮嘱他一定要等着师父和师兄回来。告别师父师兄后,小道士一个人坚持在深山老林的道观里,等着师父和师兄回来。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直到他年龄逐渐长大,几十年后头发变白,师父与师兄依然没有回来……
面对瘟疫,中医当做乱世下山的道士。从中医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找到规律,中医就是靠治疗瘟疫起家的,而不是保健。大兵之后必有大疫,东汉末年,有个叫张仲景的人,不到十年的时间,他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却有一半以上的人直接死于瘟疫,于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写出《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
宋金元时期,天下大乱,瘟疫横行,按照以往治疗思路却死人无数,河间刘完素开创表里双解的思路,被后人称之为寒凉派。李东垣秉承其师父张元素脏腑辨证的思想,治疗疾病重视脾胃,纠正前人的错误与不足。金元四大家,让中医有一个发展的高潮,客观上而言都是让疾病逼的。
明末及清代,战乱不断,加之江南地区人口暴增,瘟疫流行有了便利的土壤。自吴有性《温疫论》开始,出现一大批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杨栗山、雷少逸、王孟英、吴鞠通……并且出现了中医新的辨证理论和方法,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中医虽然可以用来养生,但不是养生的代名词,中医是可以用来治病的,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所谓大疫必出大医,每次瘟疫,中医都像乱世下山拯救黎民的道士一样。出于各种原因,有些普通中医是没有机会去亲临第一线,但是我们一直关注着疫情,尤其是有关中医治疗方面。目前,有关瘟疫的具体病例和病情资料还太少,希望国家和媒体多公布一些,结合文献资料,让青年中医讨论学习,会有很大的进步。
北京中医院刘清泉教授从前线回来,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我们了解到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我们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用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方剂为基本方,拟定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案”。
这个升降散,最早并不是出自清代《伤暑全书》,也不是杨栗山《寒温条辨》,也不是《二分析义》的陪赈散,最早见于明代龚云林的书中,《鲁府禁方》,说是内府仙方,用来治疗“蛤蟆瘟”,并不知出于何人所创,推测有可能是来自民间的某个名气不太大医生,由于方子疗效好,所以风靡医界。升降散,不仅可以用来治疗瘟疫,赵老和李老用这张方子加减,治疗许多内科疾病,我也经常学步模仿,有些病疗效确实不错。
厚朴夏苓汤(疑是藿朴夏苓汤),这也是一张温病方子,我曾经写过两篇有关藿朴夏苓汤的文章,它主要用于太阴表湿之证,青岛夏季海边受凉引起的外感,这张方子使用的几率很大,比藿香正气更能走表,估计是杏仁、淡豆豉的缘故,姑且称之为风湿感冒。如果单纯太阴表湿,气机郁闭不严重,藿朴夏苓是首选方剂。方子也好记忆,藿朴夏苓汤,三仁泽猪豆。
此外,从死亡者的基础疾病来看,心脑血管疾病为多,痰湿体质较多。所以叶天士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孟河医派传人国医大师颜德馨之女曾经说:“每一张著名的方子后面都有一段史实,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确实如此,都是拿人命与泪水换来的。
这个新年,我一直在翻阅古籍,寻找资料,甚至来不及拜年。我们不用提古人即便近代名医张锡纯,他都接诊鼠疫患者!鼠疫,其凶险程度很高,属于甲类传染病,按照级别比“非典”都高。但是,先生也接诊,并且也有成功的医案。在古代,中医并不是给达官贵人保健养生,而是接诊患者任何的急危凶险病证,有成功也有失败,如同乱世下山的道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面对瘟疫,预防与隔离最为关键,这一点中国古人也知道,隔离相对简单。如何预防?中医古代文献很丰富,比如上图这种烧中药以烟熏的预防方法,见于一本干货满满的古籍。出于个人感情和经验,我相信它有效,因为书里面其它方子都很实在有效。而且中医理论上可以芳香避秽,也有杀灭病毒细菌的西医药理作用。但是我又查了一下现代文献,对这种方法的实验研究太少,可行性研究几乎没有。关键是实际临床是否真有效?有效率多少?到底有多大的疗效?又有怎样的副作用?是否经得起验证重复?也许这些研究工作我们早就应该去做,未雨绸缪,如果真的有效,我们普通人也不至于如此恐惧慌张。
中医本来就是一门特别重视经验的学科,所以许多中医讨论不会讨论出结果,甚至还会因此吵起来,得罪人也很常见,故而有许多名医缄口不言,从不发声,明哲保身。但是就事论事,发自肺腑为了中医好,为了病人好,又何必在乎这些,如同乱世下山的道士,时间会给出公论。大敌当前,不做无谓的争论吵架,徒增口舌之快。
马前课,马后炮都不足取,都不如深入了解瘟疫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天气、具体病情及发展变化靠谱。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前线,但希望公布更多的病例和病情资料,我们普通中医学习,即便没有机会去治疗,也会有中医技术上的提高。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