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门前,冤魂最多!这话也许是真的
#中医杂谈#医患沟通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世界是先有了疾病,然后才有了医学,有了中医,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正因为人间有无法逃脱的生老病死之苦,医学才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拼命吸收科技发展的一切成果,为医学这个领域服务,可能是源于人类自救与延续物种的本能。
所谓治病,无论中西医,首先需要了解这个疾病,用哲学的话来说,疾病是人类改造的自然对象,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对象才行。所以,人类的一切医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并且随着实践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许多年青中医,包括我,都曾经渴望找到中医的某一种理论或者处方套路,然后运用这个套路可以解决全部问题,如同得到一本武林秘籍,学会几招,然后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超越古人。过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医生与疾病的斗争,不亚于散打擂台赛上的两个运动员,里面有套路,但绝没有对方永远无法破解的套路,也没有克敌制胜的法宝,而更多的是靠自己平时训练的出拳速度、力度、反应敏感度、躲闪速度、抗打击能力等,如果守着某一套路,估计只有挨揍的份。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我们今天能够想到的“偷懒”或者“投机取巧”的方法,古人早就试验过了,因为古人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医学,要面对所有的疾病与病人,无论多么危重紧急,接诊的患者要比我们现在中医复杂的多,全面的多,危重的多,紧急的多。如果真有这么一种简单又有效的套路或者理论,也就不至于告诫后人要踏踏其实四诊合参,对证处理了。
治病不能守株待兔,不能用自己的脑洞去守疾病之兔,尤其我们青年中医,许多专科老中医一辈子接诊此类疾病无数,遇到的情况比我们这些全科青年中医要全面的多,复杂的多,接诊人次也多的多,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平庸。有些专科老中医名气小,并不是因为他们水平差,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运气差或者为人处世方式不太成熟而已。
遇到疑难病例,与其独自开脑洞,不如去看一看那些专科老中医遇到此中情况是如何处理的,现在买书也方便,说句难听的,看的书多了,没吃过没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前段时间有个女性月经不止二月余,我却运用活血化瘀方法四副药搞定,些都是直接来源于某专科老中医,不仅是思路这么简单,还有选取的药物、剂量等,都很关键。
学习中医靠悟性,最需要悟的就是鉴别,如果拿到一本书或者遇到一位中医,不能在短时间判断出这个作者或者同行,到底是实战家还是擅长开脑洞耍理论,那就说明缺少悟性。
我们临证处方,不能凭着门户之见或者标新立异的脑洞,然后拿着患者练手做实验,这有点不地道,必须要有实践基础做支撑,即便自己第一次遇到此类疾病,也要有前辈的处方思路与具体用方选药经验做支撑。如果拿不准,我直接让患者先回家,等我回家查查书,下次再处方,因为前有车后有辙,但这么做显得我不太会当医生,让一些患者疑心,但我们这么做自己却安心。
我喜欢读史书,古代确实有这么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在古代,有些医生打着义诊或者廉价给底层看病的幌子,实则是拿着平民百姓身体练手做实验,然后再用这些经验去侍候达官贵人与富豪,然后再借着名人效应成名了。
世界先有疾病,才有了中医,病人是医学进步的牺牲者,我们现在许多中医理论经验都是古人拿命换来的,一次次碰壁换来的,读一读古书便知。每一次大瘟疫的来临,人们面对差强人意的当下中医理论思路,都要做出反省、尝试、探索……然后有点突破。李东垣如此、吴有性如此、余师愚也是如此。
所以,向古往今来故去的一切患者与医者致敬,痛苦与艰难让他们受了,而我们却享受着他们用健康与挫折换来的知识,我们用这些知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甚至还享受着别人的尊敬,阿弥陀佛!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