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民间中医,而是野生正品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民间中医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今天暂且不去讨论,
本身这个概念就有争议。
但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人称呼我们在诊所、国医馆,
或者基层社区医院等
行医的中医叫做民间中医。
我觉得这种称呼不是太恰当,
故意把医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太客观,
尤其是这种分割不是以医术水平来化分,
也不是以学历来化分,
而是以行医的背后单位平台来分,
这种等级划分不太恰当,
尤其是中医,
随便给人扣上“外边的”“民间”,
不太准确。
中医自古以来都有其自己发展规律,
过去99%以上的中医都是民间中医,
靠自己的技术吃饭,
真正进了太医院等政府机构,
吃皇粮的御医少之又少。
后来经过社会变革,
医院都是国有,
绝大多数中医都响应号召,
进了政府医医院成为“吃皇粮的”,
当然也有一些死活请不进去的,
还有一些不适合那种行医环境,
后来自己又跳出来的,
我认识好几位这样的老先生,
多数都已经坐作古了。
于是多数人形成一个观念,
因为公有后的医院有各种支持,
所以认为里面的中医是最权威最正确的,
而那些当年不愿与政府合作的中医,
无形之中就被人视为民间的,
或者江湖的。
事实上这里面是有许多高手的,
也蕴藏着宝贵的中医经验,
不然他们也不敢推辞政府的“封诰”。
我的老家就有这么两位老中医,
解放前都是中医世家,
后来一起被请到当时的公社医院,
也就是后来的乡镇医院。
其中有一位不喜欢里面环境,
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于是两年后就出来了,
有时在家给人治病,
有时外出闯荡江湖。
老了走不动了,
就在家给慕名而来的患者把脉看病,
但是依然是农民身份,
没有退休金,
也没医师证。
这位老先生无论是吃穿用度,
还是家庭环境相对很落魄。
而另一位坚持在乡镇医院的中医,
坚持到六十岁退休,
事业单位退休工资很高。
对比两人真是天壤之别,
可是若论医术,
都知道民间的这位老头更高,
就连这位退休的老中医自己有病,
都来找他看。
并且退休这位老先生也跟我说过,
那位才是高手,
就是有点傲气,
但是水平肯定是咱们这最高的,
并且嘱咐我一定要和他好好聊聊。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中医行业的特殊性,
还有时代发展特点,
还有中医人的性格特点,
共同造就了这么一种特殊中医历史现象。
进入八十年代后,
尤其是近些年,
中医诊所和国医馆数量猛增,
有些都是红红火火,
坐诊的中医主力分为两类,
一老一少,
并且向着年青化发展,
一老就是医院退休的老大夫,
一少就是大学毕业不愿去医院,
直接去医馆坐诊或者开诊所的青年中医。
我觉得这两类都与民间中医不是一回事,
医院退休老大夫这肯定不是,
至于这些年青人就更不是了。
我觉得称呼我们这些年青中医为
——“野生中医”更合适。
就想一棵长在野外的草药,
没有公立医院的坐诊平台,
一切都靠自己。
靠天然的雨水去滋润根系,
靠天然的微风去舒展枝叶,
还有运气因素,
遇到狂风暴雨,
有可能会死的很惨,
也有可能会躲过一劫,
这就是现实。
不过这种野草药也不同于真正的草药,
我们是可以挪动的,
永远记住这句话——
天无绝人之路!
当年老丁若不是在老家与患者发生矛盾,
被县官欺压,
也不会逃到大上海,
也不会有后来的孟河医派集大成,
也不会培养这么多当代名医,
用心行医治病的中医,
上天肯定也会眷顾。
我们有合法的行医征证书,
我们有正规的学历,
本科、硕士、博士都有,
与公立医院中医没有任何区别,
只不过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行医地点而已,
怎么是民间中医呢,
应该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野生中医,
不代表比公立医院中医低人一等,
同班同学同文同种,
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尤其在中医业务能力上,
甚至还略高一筹,
否则都吃不上饭。
我毕业后折腾了许多单位,
公立私立,
中医院西医院,
绕了一大圈说来惭愧。
但我打心底佩服那些一毕业就自己创业,
或者在诊所医馆坐诊的青年毕业生,
比我有魄力,
比我有自信,
唯有点赞佩服!
体制内拼的往往不是业务能力,
而是情商和后台,
而偏偏我们许多沉迷中医的青年,
都有点神叨有点格格不入,
不太适合个人发展。
希望一些国医馆或者诊所,
多多支持野生青年中医,
多给我们机会。
人才投资才是最靠谱的,
回报最丰厚的投资。
就像吕不韦把秦始皇他爹,
从邯郸买回来做皇帝是一个道理。
每一个敢于当野生中医的青年,
最起码都有这个信心与气魄,
前途无量。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