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治疗瘟疫的一张中医古方

治疗瘟疫的一张中医古方

此为个人行医日志,作者赵岩,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昨晚值夜班,临近春节,病房里面很安静,都回家过年了,我拿出《瘟疫论》重新研读,又有新收获。瘟疫发热咳嗽,与普通受凉感冒发热咳嗽是不同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医按照普通的外感疾病去调护治疗,结果疗效不尽人意。“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明代出现了一个叫吴有性的人,这个人观察治疗了大量瘟疫患者,总结了一些理论思路和经验药方,写成《温疫论》,这本书在中国瘟疫学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医学的发展就是如此,当原来的理论或者方法无效时,人们被逼去打破原来的旧思维,去尝试新的治疗方法。金元时期,李东垣是如此,明代吴有性也是如此,他们这都属于创新,所以中医并不是古老与守旧的代名词,也是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进步的,大疫出大医。

历史上,中国也是瘟疫的高发地区,每次大流行,都是惨不忍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做的好,仿佛瘟疫离我们远去。我们当年学中医《方剂学》,有一张方子为达原饮,是吴有性创立用来治疗瘟疫的,但是一张三类方,也就说不是考试的重点。

最近,通过网上看到的舌头照片,大体可以判断这些人有湿邪秽浊积腐,也有阴津枯燥的征象,与达原饮的主治病机有契合点。国家发布的诊疗规范里面,有中医药治疗,里面也提到了达原饮这张方子。这里要强调,明代之前中医看病不太重视舌诊,清代温病学派的产生,让舌诊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各种疾病,明代吴有性先生开创了这种先河,功不可没。

达原饮用于治疗瘟疫初期,原文如下“温疫初起,先憎寒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槟榔二钱 厚朴—钱 草果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温疫论上卷温疫初起》。

吴有性先生认为“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不是受了凉或吹了风,而是一种特殊的“戾气”,现在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就属于“戾气”,感染上就发病。并且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因而乘之”。仔细分析,这与现代传染病的发病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非常了不起。

明末发生瘟疫,史书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先生亲历疫情,积累临床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温疫论》一书。可惜,1644年清军入关,清廷为巩固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吴有性因拒绝剃发易服而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

自古名医多愤青,不畏人言缘心诚。岐黄真情发肺腑,名利不过一场空。
锡纯参加义和拳,傅山朱衣复大明。
后有江阴曹家达,前有东山吴有性。

达原饮这张方子,吴有性先生用来治疗温疫初期,书中介绍了许多其他方子,用来治疗应对瘟疫不同的阶段或类型,而达原饮是最有名的一张,也代表了吴氏的学术思想。所以,中医虽然分门派,经典很重要,但真的没必要看不上后世的温病学派或者时方,不同的疾病适合用不同的治疗思路和药物。大敌当前,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能让银翘散、升降散、达原饮、宣白承气汤、紫雪丹、解毒活血汤、安宫牛黄丸这些温病方或时方当主力,就已经能说明一切问题了。

我没治过瘟疫,更没有接触过今天的瘟疫,只是纸上谈兵,姑且聊聊天。但是我经常用达原饮治疗其它疾病,只要符合湿邪秽浊的病机,效果也不错,比如有流感发热、支原体咳嗽、脾胃疾病等。特别是有些流感,有时候达原饮退热效果非常理想,当然前提是病机的对才行。

今天是大年三十,每个人都会记住,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新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的一年,祝愿国运昌盛,尽快扑灭这场瘟疫之灾。祝愿各位读者及家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一生无疾,永远幸福安康!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