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有自己的品牌
中医,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不仅是一个商业术语,更多的含义是一种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一个医院想要做好做大,要有自己的品牌;一个科室想要做好做大,要有自己的品牌;中医,想要做好做大,也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我所在的医院,是一所实力并不强的医院,可是我周围的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反应就是能治疗毒蛇咬伤,这也许就是它的品牌。中医品牌的背后,归根结底是要靠疗效来支撑。赵医生很多的同学好友都是一方名医,体制内外都有,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在各地名气很大,甚至一天接诊一二百人。当我把这种情况向同行说起时,有些人略带醋意地把原因归结到沟通交流上。其实,老百姓都不傻,没疗效谁也不愿意去扎针喝中药。反观,很多医院的中医主任专家,退休后开诊所或坐诊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种现象也令人唏嘘。我们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直到现在依然能够治疗许多种疾病,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国人对中医的认识始终在徘徊在养生保健的层面上。其实,中医是治病救人的学问,养生保健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中医用医圣张仲景的方子治疗阑尾炎,这是在治病。最小儿感冒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赵医生用中药来治疗,病情轻微的只需中药泡脚,严重的配合中药内服,一般都是一副药热退。这是中医的疗效,是中医的品牌,也是中医传承下去的根本。中医的根本在疗效,疗效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根本在格局。用药如用兵,中医临证处方或针灸需要有大格局。一位好的官员,如果去学中医他会成为一名好中医。同样,一位好的中医,如果让他去做官也会成为一名好官。这就是宋代范仲淹先生所说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讲求整体观念。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的老师常说医的功夫在医外,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一个人的学历、胸怀、素养、脾气秉性,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用药处方之中。所以,了解一位中医的为人就可以了解其处方风格,分析一位中医的处方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他的为人,就是内经所说的司内揣外,司外揣内。高手用药,如大将临敌,不骄不躁,整体把握调兵遣将,心如止水方能笑傲群雄。不是头痛加川芎,肩痛加姜黄、腰痛加杜仲、膝痛加牛膝。而是精准分析,把握阴阳、垂拱而治,把合适的药物放到合适的位置而已。中医是真枪实弹用来给老百姓治病的,不是给达官贵人养生保健、锦上添花的。由于社会的原因,真正坚持中医治病的青年中医寥寥无几。为了生存,医院的中医常常走上输液打针的极端,让中医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科室的标签。体制外的中医,又常常走上养生保健,按摩调理的极端。也有很多人,并非中医,却打着中医的旗号坑蒙拐骗,损害了中医的形象。那些经受磨炼,最终冲破牢笼、破茧成蝶、脱颖而出的人,必将成为中医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