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守一些不是可耻的事
#中医与人生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人纳闷为什么有些老中医宁可把经验带进棺材,也不愿告诉别人,中医不是讲究医者仁心吗?为何却如此保守?
中医只是一个行业而已,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年青时也想着让家人过的更好一些,年老时也希望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普普通通的职业。只不过是行业内部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大谈情怀,掩盖了最基础的行业本质,自己把自己推上神坛。其它行业的独门经验,那叫知识产权,连法律都要保护,就连现代医学的许多药品都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又凭嘛要求中医和盘托出,然后让一些人空手套白狼,不劳而获。
我接触过许多老中医,尤其是农村那些未被收编的老中医,几乎都没有医师证或者只有一张乡村医师证,他们许多都是祖传中医,都有自己的独门经验,但孩子们都不干中医。其实他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顽固,要的只是一副诚恳的学习态度而已,如果没有那个诚实的态度和热爱中医的兴趣,即便花钱找他们,他们也是比较反感的,何况有些年青中医去请教,表面上虚心,而实质上是带有某种优越感站到某种高度。这些老中医,察言观色一辈子,一眼便能看穿,不能怪人家保守。
所以,如果要学习,一定要心怀诚恳,还要有对中医发自肺腑热爱的热情,这个是基础。其实中医师徒之间闹翻的不在少数,有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医,这里面与人品医德无关,主要与人性与行业特点有关。
上大学时,偶然听说济南有一位老爷子善于治疗小儿咳嗽,虽然名气不大,应该是没证,在一家药店的二楼偷偷看病,虽然没有名气,但是也有不少患者。我当时很穷,坐完公交车兜里只有八块钱,在药店附近一个水果摊位上想买点香蕉,一大块香蕉一上称需要十多块钱,于是我跟老板说,切一小块吧。结果切开一看也太小了,太没面子了,于是只能要了那一块相对大一些的,一上称正好八块一,老板说就八块吧,然后我把仅有的八块钱交给老板。
我到了药店,默默现在距离老先生很远的地方,等他看完患者不忙了,然后我慢慢走过去,说明来意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当时我脸都红了。没想到老先生却高兴地地给我讲解,至今我都觉得那些经验都经得起临床验证重复。我回学校时,身无分文,只好步行回去,大约十多公里的路程,自己一步一步走回去的。
毕业前我又去学习过几次,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他喜欢给我讲,而不愿对许多人讲?我说你能看出我确实喜欢中医,咱们有共同语言。他说这只是一方面,最主要是你实在不做作,学习就是学习,不打什么幌子,也不怀什么目的,就是单纯学习,这样的人去哪别人都乐意教。
后来一琢磨,也确实如此,有些人打着看病的幌子来偷艺,还有些人打着请教的名义却来抬杠较量,还有些人自以为自己在大医院上班心怀优越感来交流,这些中医望诊我们一看就知其目的,比较反感,更别说不保守了。中医就这么点事,没必要装,踏踏实实多好,心怀平和,尽到自己的求知诚心即可,别人告诉就要永远感恩,别人不告诉也是本分,无缘而已,没必要纠结。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