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中医治病,应该先抬头看看天

中医治病,应该先抬头看看天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昨天中午在家睡觉,不知窗外天气风云变化,一觉醒来觉得胃脘有痞满之感,也就是通俗所讲的胃部有堵闷感觉。第一反应就是外面可能下雨了,空气寒湿之邪比较重,这种天气许多人的胃肠都会有反应。打开窗一看,果不其然,已经下起了小雨,也比较寒冷。

这种情况,我个人经验是喝上一碗紫苏叶茶会很有效,如果伴有呕吐恶心之感加上几粒白蔻仁,如果伴有胃痛加上几枚制香附,效果不错。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下雨天胃不舒服,这味中药泡茶即可轻松搞定

许多人关节不好,尤其一些老年人,比天气预报还准,这边关节一痛,过后就会降温或下雨。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古代,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很差,来一场寒流,可能会导致许多穷苦老百姓感受风寒而死。东汉张仲景在书中写道,不到十年时间,他们200多人的大家族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又是死于伤寒。

也许有人说,我们现在条件好了,冬天有暖气,夏季有空调,受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小。其实,暖气房间也好,空调房间也罢,这都是小环境,而整个季节的时空变化,才是大环境,大环境会轻而易举影响小环境。所以,直到今天,自然界天气变化依然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导致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外感疾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喘等很多。当我们处理这些疾病时,一定要抬头看看天,结合天气进行确定治法,经常会事半功倍。《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就是以自然界阴阳气化规律为指导,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有寒就祛寒,有热就清热,阳虚就补阳气,阴虚就滋阴液。

医道通于天道,中医治病就是顺应天道,正如张锡纯先生所言,“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中医应经常抬头看看天,体会天道,悟及中医,把中医视为修道,而不应仅仅把它当成个人攫取名利的工具。

学习中医有三个层次,即谋食,谋心与谋道。学了中医,大部分人都想找一份稳定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这就是谋食。把中医当成理想或者信仰,从中得到心灵的蕴籍,深入经典如同出家人,享受那份恬淡宁静与博大深邃,如同金刚经上所言,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谋心。

最好的中医是谋道,以天地为师,超然物外,看似是治病,其实是顺天休命,效法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升降出入,身世浮沉,一切都看作自然。《周易》上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读书行医,保持《道德经》上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这就是谋道。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